根据桂林理工大学官方通报及多渠道核查结果,网传“街舞社副社长被女生捉奸后推下高楼”事件系恶意拼接的虚假信息。以下是基于权威信息的深度分析:
一、事件真相:两段视频均为移花接木的谣言
1. 捉奸视频与学校无关
经校方图像溯源及学生考勤记录比对,视频中所谓“宿舍场景”实为校外某快捷酒店房间,且窗帘样式、床具布局与该校雁山校区宿舍的“上床下桌+米黄色瓷砖”设计存在显著差异。涉事男女均非该校学生,街舞社官方账号已置顶声明,现任及往届干部中无视频中戴鸭舌帽男子。司法鉴定显示,视频中聊天记录实为2024年3月的旧内容,与网传事件时间线矛盾。
2. 坠楼视频系境外旧闻挪用
坠楼画面被指源自2024年马来西亚吉隆坡某公寓情侣争执事件,背景音中隐约可辨马来语广播,且建筑外立面“蓝色玻璃幕墙+弧形阳台”特征与桂林理工大学所有楼栋的“米黄色瓷砖+直线条”设计完全不符。更关键的是,2025年4月27日(网传事发日)桂林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但视频中楼顶干燥无任何水渍,地面反光显示为晴天光线,存在明显天气证据矛盾。
3.身份关联纯属捏
所谓“街舞社副社长”身份经校方核查系伪造,2021届副社长已于去年毕业,且事发时定位在广东佛山。学校强调,若事件属实将涉及重大刑事案件,但当地警方和校方均未接到相关报案,初步判断两段视频系通过关联“高校”“桃色”等标签制造话题。
二、校方应对:多维度调查与法律追责
快速响应与证据公示
校方在48小时内完成三大核心证据链构建:
建筑特征对比:公布宿舍楼3D建模图,明确排除视频场景可能性;
学生轨迹追踪:调取32000+学生考勤数据及137个监控点位记录,事发时段无异常记录;
时间线溯源:通过视频EXIF信息锁定“捉奸”与“坠楼”两段素材拍摄时间相差14个月,地理定位相距1360公里。
2. 法律行动与舆情管理
学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查造谣源头,并保留追究传播者法律责任的权利。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若造成严重后果(如被造谣者精神损害),还可能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同时,校方通过官网、公众号及媒体沟通多渠道澄清,呼吁公众“不信谣、不传谣”。
3. 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
针对舆论对宿舍管理的质疑,校方强调严格执行性别分区制度,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心理教育。同时,通过《致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封信》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明确要求“不传播涉及公民个人隐私信息”。
三、舆情启示:警惕网络信息治理新挑战
谣言传播的产业化特征
此次事件呈现“境外素材+本土标签+情绪渲染”的典型套路。第一段视频通过“捉奸”“流血”等刺激性画面引发共情,第二段挪用境外坠楼视频制造惊悚效果,最终通过关联“高校副社长”完成流量收割。类似手法在2024年广东张某某案中已有先例,其因将国外坠楼视频配上“某中学教师婚外情”文案被行拘10日。
2. 公众信息鉴别能力短板
尽管视频存在明显矛盾(如天气不符、语言差异),但仍有大量网友轻信传播。中老年群体尤其容易被短视频的“直观呈现”误导,此次事件再次敲响“银发族”防骗警钟。专家建议,面对敏感信息时应遵循“三不原则”:不轻易转发、不随意评论、不盲目站队,优先通过官方渠道验证。
3. 高校舆情应对的优化空间
桂林理工大学虽快速辟谣,但初期“坠楼视频非校内发生”的模糊表述反而引发更多猜测。未来高校需建立更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在事件发酵初期即公布关键证据(如建筑对比图、监控记录),并借助司法鉴定等专业手段提升说服力。同时,可借鉴其他高校经验,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谣言粉碎机”系列内容,增强公众对常见造谣手法的识别能力。
四、法律边界与责任认定
造谣者的法律风险
根据《刑法》第246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如转发量超500次、浏览量超5000次)即构成犯罪。此次事件中,若网传视频转发量达到刑事立案标准,造谣者将面临刑事追责。此外,《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保护名誉权,被造谣者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2. 平台的审核责任
短视频平台若未对明显违规内容采取必要措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需建立健全谣言识别和处置机制,对“标题党”“恶意拼接”等行为进行重点监控。此次事件中,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使用“高校副社长”“桃色坠楼”等标签,平台应加强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审核。
3. 公众的理性参与
网民在传播信息时需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例如,可通过“反向查证”(如对比建筑特征、天气数据)初步判断视频真实性,避免成为谣言扩散的推手。对于涉及人身安全的重大事件,更应等待警方或校方通报,而非仅凭片段视频妄下定论。
这起事件再次印证了“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网络生态困境。桂林理工大学通过多维度调查和法律手段及时止损,但造谣者对学校声誉和当事人隐私的伤害已难以完全消除。在信息爆炸时代,公众需提升媒介素养,平台应强化审核责任,而法律更需对造谣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唯有多方协同,方能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大鱼平台创作者,不代表大鱼新闻或大鱼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