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早上7时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正式开跑。此次共有20位参赛“选手”,必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采用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来自清华、北理工、北职大、华中大等高校,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宇树科技、众擎机器、松延动力等研究机构、企业。
本次比赛起点为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为通明湖信息城,全长21.0975公里,包含平地与坡道,共设有14个弯(6左8右),最小转弯角90度。可中途更换电池、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比赛。
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能够全方位检验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能力,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加速。
行者二号队(参赛选手:行者二号)获得季军,身高1.68米,体重28公斤,具备轻便、安全、低功耗的特点,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最快可以达到8公里/小时的移动速度。
背后的卓益得机器人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上海,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创立,其团队研发的“行者一号”机器人曾在2015年创下连续行走134.03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历史上首个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机器人。
旗下的另一支参赛队EAI队(参赛选手:卓益得X02)在未更换机器人选手的前提下人前进15公里,系全场最远。该款机器人通过模拟生物肌腱的运动特性,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攻克了传统机器人受制于电池能量密度与电机功率密度的瓶颈。
获得亚军的是小顽童队(参赛选手:松延动力N2),这款机器人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理论最高配速3.5米/秒。值得一提的是,松延动力一共派出两支机器人参赛,使用的机器人的算法和性能不一样,小顽童队以“拟人与奔跑”为核心理念,专注于模仿人类自然步态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旋风小子队则讲究“速度与激情”,致力于探索机器人运动的极限。通过不同的算法配置,半马的实战将为机器人研究提供宝贵的测试数据。
公开资料显示:松延动力(Noetix Robotics)成立于2023年9月,总部位于北京昌平区,公司核心创始人员来自于清华、中科院等多所知名院校,旗下拥有家用具身智能机器人“Dora”(是国内首款轻量化、产品化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高性能人形机器人“Ning”(面向科研、教育、工业场景)、仿生人脸设备“Hobbs”(提升机器人交互体验,应用于导览、娱乐、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等产品。
天工队(参赛选手: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桂冠,平均配速为7-8km/h,全程仅换电三次、未替换机身。中途曾有过一次摔倒,据悉是因为电池显示不准确、电池容量不足导致机器人失去平衡。
公开资料显示: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5公斤,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团队专门进行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风冷散热等技术,使关节能支撑更长时间奔跑。同时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天工Ultra”曾参加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当时是作为“配速员”与选手们一起冲刺终点,配速是6km/h。
背后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2日,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平台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是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去年4月27日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最高速度超过12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