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祛风散寒止痹痛,益气养血补肝肾(二)

鸿朗说健康 2025-04-17 16:16:54

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比较一下前面的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用羌活,这里不用羌活,只用独活。独活入少阴经,属于少阴经,少阴主骨,层次较深,同样祛风湿,它作用层次较深。所以用于久痺,它做为君药,祛风湿止痛。久痺之后,往往从腰膝这方面受累较突出,下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的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药用了细辛、防风、秦艽、桂心,选药上还是很讲究的。细辛也能入少阴经,能够祛风,也能温阳气,说细辛能起发肾气,同时还能散风。作用也可以入少阴经。增加独活这方面的散风作用。用防风,前面说过,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适应面较宽,在这里也是增强独活的祛风湿作用。秦艽祛风止痛,但它祛风擅长于祛经络,而且深层次的,层次较深的祛风。也能透邪,对外透邪,在独活寄生汤中用来祛风透邪。桂心,肉桂心,它有温阳作用,有活血作用。通过温阳活血,增强祛风胜湿这些药物祛风湿止痛。这四味药物,细辛、防风、秦艽、桂心,增强了独活的祛风胜湿止痛力量。作为臣药。从前面我们所讲的,这个方所反映的治法和功用来看,这一组君臣药,重点体现了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佐药有三组。

第一组桑寄生、杜仲、牛膝,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祛风湿作用。同时又长于补肝肾,壮腰膝。对于久病肝肾不足,这种腰膝受风湿所累,甚至于屈伸不利,功能障碍。通过补肾,祛风湿,有助于改善。

佐药第二组,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唐代都写是芍药,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在这个方里,或者可以用白芍,或者赤白芍联用。这四胃就是后世的四物汤。是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它配这个在里面,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气血不足需要养血。

(2)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又有助于祛风湿。治风先治血,有助于祛风湿止痛。

第三组人参、茯苓,加使药的甘草。实际上差一个药就是后世的,(因为独活寄生汤是唐代的),就是宋代的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差了白朮。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我们补益剂的第一个方。基础方就是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去了白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用人参补气,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助人参补气,这样分析就可以了。当然有的个别还提到,有的书上,或有的人认为,这个方不用白朮,是因为它偏于温燥。这个说法不客观,可以不这样提。为什么呢?四君子汤,宋代的,唐代的孙思邈用这个独活寄生汤的时代还没有四君子汤,一定说他是去掉了白朮,不是这样的。只是客观上这个方类似四君子汤,是运用上一种所见略同吧!都用这个益气健脾。这样认识就可以了。所以你这个方用一点白朮有没有坏处?也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温燥,因为这方里本身来说,有地黄、芍药这一类的益阴养血之品。

所以从独活寄生汤的构成来看,它祛风湿,止痹痛,这是针对痺证,但是久痹之后,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它又有一组类似于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一大部分的补气养血这个组成。使得全方邪正兼顾,标本兼顾,补泻结合,考虑比较全面。而且还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

痹证日久,邪实正虚,腰膝冷痛(当然这气血不足了),肢体屈伸不利(一般用到独活寄生汤都有点功能障碍),心悸气短,脉细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临证只要具备虚痹的证候如肾气虚,腰臀股膝酸痛,畏寒,脉沉或虚大而弦,舌质淡,皆可投独活寄生汤。

【心悟】《备急千金要方》曰:“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新产竟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方中药物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祛风散寒除湿药。独活祛风散寒除湿,细辛祛风温阳,秦艽祛风湿、舒经络,防风游走十二经络而祛风,肉桂活血温阳。二是补肝肾强腰膝药。桑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腰膝。三是养血益气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茯苓、人参健脾益气。全方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兼以强腰膝,益气养血。

1 阅读:25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独活寄生汤.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