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种植梦想
中国人从原来的农业大国到现如今的制造业大国,虽然在产业上完成了升级变革,但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种植基因是没办法改变的,不少中国人哪怕身处在现代化都市中,也要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容器来进行种植,这也出现了多样的种植容器,除了常见泡沫箱外甚至还有矿泉水瓶。不仅如此,中国的嫦娥五号对月采集样本后,返回器将月壤带回了国内。
中国网友的思路也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对月壤能不能种植蔬菜表示十分的关心。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还没来得及伤心就把目光放到了火星。中国人势必要把自己的种植事业发展到全世界全宇宙。
中非南南合作
非洲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农业发展却是困难重重,据数据显示非洲在19年的食物不足发生率高达19.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9%,不仅如此其增长速度更是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这一现状如果得不到改善,长此以往发展下去,那么非洲在2030年非洲的饥饿人口数量将会占世界的总量的51.5%。
非洲的农业发展主要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于农业的生产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知道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出口本国的农产品获得利益,与此同时非洲还要从国外进口粮食来维持国内的日常生活。非洲粮食的短缺也造成了饥饿人口数量众多。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内发展。
第二个原因在于,非洲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全面。生产方式也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阶段,再加上非洲的内部矛盾、地区冲突、以及其他一系列事件的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十分严重,非洲如何做到自给自足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和挑战。
受到疫情的冲击,很多国家的农产品以及粮食为了能够优先满足于国内的需求,限制了出口。疫情影响也使得很多农产品的年产量降低,由此抬高了农产品对外出口价格。这也导致很多非洲国家想要从国外进口粮食变得更加困难,粮食安全问题也将会变得更加严峻。而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南南合作最重要的基础领域就是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专家也在积极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来帮助非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粮食安全。为非洲国家及地区能够积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专家应在项目区组织了近30场技术培训和实地示范,这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从原来的2.8吨每公顷提高到了10.28吨每公顷。相关人员表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在疫情期间帮助了非洲国家缓解了粮食安全问题。非洲当地的农民也表示这一新品种为非洲农业发展带去了新希望。
事实上中国还参与了多个援非项目,帮助非洲改变了原先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帮他们意识的,野外获取食物并不是可持续的,只有种植才能稳定的维持日常生活。就连英国媒体也发出惊叹,认为中国能够在非洲荒废几万年的土地上种出粮食是相当可怕的。中国人拥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这一点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就能够充分体现。
有了方寸土,我们喜欢种,大块种粮食,小块种蔬菜,边角种香料,乃至一丛瓜,或是一棵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