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左盈 程襄 宁秦尧
医学学科知识体系复杂,很多同学都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感到很“卷”,应该怎么办?您被患者称为“小处方医生”,您从业的初心是什么?4月17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生们向王争艳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王争艳1954年出生,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汉口医院名誉院长,毕业于华科同济医学院。扎根基层从业40多年来,王争艳始终践行着“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效果”的行医理念,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被患者称赞“小处方,大情怀”。
即便年过古稀,被问到“内卷”“初心”等切合当下年轻人心境的话题,王争艳像长辈一样与同学们侃侃而谈。

活动现场
谈及“卷”,王争艳拿自己举例,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首年的高考生,全国有志读大学的人都参加高考,竞争非常激烈。
“这么一看,我年轻的时候,环境也很‘卷’。”王争艳说,但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她都能坦然接受,并做出调整,不焦虑,保持积极的心态,“高考前,我还在洪湖县医院当过临时工,挑水、打扫卫生、送饭,一些文艺活动我也积极参加,凭借吃苦耐劳,我打破了临时工不能评先进的惯例呢!”她鼓励学生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
谈到“小处方”,王争艳坦言,“小处方”是她身上的标签,背后是从医的思维,即“为患者着想”。从小在医院大院长大,目睹了生命的顽强和脆弱,王争艳立志从医、救死扶伤。
“当你为患者想的时候,他是有感觉的,是可以分辨出来的。”王争艳回忆,当医生后,她常常忙得没时间吃饭,患者知道了,主动给她买肉包子、馒头、玉米等。有一天她带着孩子值班,到了饭点,她和孩子去食堂买饭菜,打饭的师傅特意给她的饭盒里多加了一勺菜,对她的孩子说:“你妈妈是我们医院的大好人!”身边人的反馈让她有些不好意思,又觉得很温暖。

活动现场
面对青年学子,王争艳深情寄语: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目标与热爱。
她鼓励学生培养“侦探式”思维,将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她特别强调了基层医疗的重要性,认为基层医疗起到了筛查疾病、教育患者的作用,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基层,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凡。她还鼓励医学生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同理心的养成。“医生与患者是战友,要共同对抗疾病”“做医生一定要站在病人角度想问题,多些耐心,说话做事要让人听得进去、感到温暖”……
朴实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位古稀医者身上蓬勃的生命力。她满头银发还依旧精神抖擞,她风趣幽默,好像是我们的同龄人!”该校药学院2023级硕士生高原说,不管是大学还是现在,王院长对于医学和工作的热爱依旧没变,她的活力不是来自年龄,而是来自于她那一颗一直不变的医者初心,“这让我在繁杂的学业中重拾自己学习医学的初心和动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