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淳自曝日薪两万,到底多不多?

黎皓宇丫 2025-04-11 15:22:25

在当今的影视娱乐领域,短剧行业犹如一颗新星般崛起,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短剧演员们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短剧产业兴起的早期。那时的短剧市场规模还不足50亿元,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行业规模。短剧演员的来源也比较单一,主要以横店群演、网红主播为主。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披露,当时短剧行业的头部演员日薪普遍在800 - 1500元,普通演员则仅为300 - 500元。就拿演员柯淳来说,他在2019年参演首部短剧的时候,单日片酬还不足800元。

当时的短剧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依赖投流,内容方面也多是土味爽剧,演员的议价权极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们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他们更多的是在为了基本的生计而奔波于各个片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三年后的2023年,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据艾媒咨询《2023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373.9亿元。随着资本的加速入场布局,这个行业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彼时头部短剧演员的日薪开始涨至5000 - 10000元,部分头部演员甚至还享有“流量分成”条款,这时候短剧演员开始出现了头部与腰部的分化。

到了2024年,短剧行业继续发展并趋于成熟。以红果短剧为代表的免费模式开始全面推广。根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元。这个时候,头部演员的日薪突破了两万元,就像柯淳在主演《好一个乖乖女》后,报价不仅涨至两万一天,而且他的粉丝购买力也成为议价的核心所在。这表明演员的商业价值与短剧的数据表现开始强绑定。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行业头部演员的光鲜,因为在整个短剧演员群体中,头部演员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演员,特别是腰部或者尾部的演员,他们的生存现状依然十分艰难。短剧行业的“二八定律”比传统影视行业更加残酷。数据显示,不足百人的头部演员垄断了90%的S级项目的预算,而横店80%的短剧演员月收入低于5000元。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平台算法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在作祟。在这个机制下,爆款剧的完播率、付费率等数据直接决定了演员的身价,而99%的短剧根本无法回本。这就导致演员被迫卷入数据的博弈当中,他们为了追求爆款,经常是频繁轧戏,单日工作18小时都成为了常态。可是即便如此,一旦有一部剧失利,他们的片酬就可能会腰斩。而且,短剧演员是以项目制为主的,单个项目之间的空隔期根本无法预计,就像人们常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进入剧组之后,他们也无法享受到五险一金等社保福利待遇,这无疑让他们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

在短剧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影视头部演员也开始逐渐进入短剧行业。例如前段时间75岁的女演员刘晓庆首次参演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就引发了不小的热议。

我们再来看看短剧演员的收入结构方面的情况。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的制片人刘奕均在某采访中透露,短剧行业的编剧成本比较高,很多平台会给编剧底,再加上一定数额的分红,有的编剧最终可以分到100万 - 200万。这与短剧演员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差距之大,可见一斑。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推动微短剧精品化,改变薪酬评价体系,提高演员的收入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且充满挑战的短剧行业,演员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升咖”呢?这里面还是有不少途径的。

首先在“选本”环节,演员们需要有创新意识。比如女演员滕泽文,她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中就突破甜宠的窠臼,饰演了一个穿越回到20世纪八零年代的女大学生司念,这个角色一边要和离异带两娃的周越深谈婚论嫁,一边还要和极品亲戚们斗智斗勇,最后竟然把自己的卤味生意做大做强了。凭借这样的新颖题材和出色的演技,滕泽文最终得以出演《玉茗茶骨》等S级项目,这无疑为她后续在短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热门综艺节目也是一个提高曝光度的好办法。像柯淳在《无限超越班3》中的表现就得到了著名演员吴镇宇给出的高度评价:“挺好看的”。有了前辈的这种好评护身,柯淳在后续接戏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徐艺真在《开播!短剧季》中的情况也类似,她得到了“宁静付过费的演员”的title,凭借这一权威的行业背书,她的行业地位自然就抬高了。

行业评选也是演员们不可忽视的一条升咖路径。以男演员丞磊为例,他原本学的是环境设计专业,只是偶然帮朋友做群演的时候被导演一眼相中才转行出演短剧在第三届新时代国际电视节上,他凭借《虚颜》入围斑彩螺奖最佳网络短剧奖,成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从而进一步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男演员申浩男凭借在短剧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六届海南国际电影节微短剧全球峰会DataEye短剧热力榜年度最佳男主角,这个荣誉无疑是对他演技和努力的最好肯定。此外,像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聚东方·2025微短剧品质盛典等也都是很不错的曝光平台。

其实,当下短剧演员的片酬困境,本质上反映了互联网流量逻辑与内容创作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当平台算法把内容简单地理解为“完播率”“付费率”等冰冷的数据,当资本只是把演员看作是流量转化的工具时,短剧行业就陷入了一种“用数据制造垃圾,用垃圾换取流量”的恶性循环。

短剧演员徐艺真说得很对:“短剧不是快餐,而是另一种叙事语言。”只有打破流量垄断,建立以内容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才能让演员的价值回归艺术本质。那些能够在流量泡沫中坚守演技、在类型红海中开拓创新的演员,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真正实现“升咖”,这才是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

从短剧产业早期到现在,我们看到了演员们在行业中的起起落落,也看到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机遇。无论是头部演员的高薪背后隐藏的压力,还是腰部、尾部演员的艰难求生,亦或是新的演员涌入短剧行业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都反映出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生态。而只有真正解决好薪酬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才能让短剧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更多优秀的演员在短剧这个舞台上绽放光彩。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演员能够突破困境,在短剧行业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希望整个行业能够重视演员的权益和发展,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机制,让短剧这个小宇宙能够爆发出更大的能量,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