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4月14日至17日,春日正好,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探寻新时代残疾人逐梦而行的动人故事。 “小改变”,“大幸福” “我当了大半辈子教师,读书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因病失明后,社区推荐我来到这里,终于又能‘读书’了。”4月14日,包头市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中心,52岁的视障人士王琳(化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因为看不见,我们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独自出门。”一旁76岁的郜保安说。郜保安身上的荧光绿色马甲格外醒目,马甲背面以反光材料印有“视障者 请让行”6个大字。 “这是图书馆给我们视障者准备的安全马甲,我们不仅享受到了出行的便捷,更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郜保安激动地说。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郜保安的感受并非个例。4天时间里,记者看到,残疾人幸福生活更加“畅行”的情景处处可见: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内,专门预留轮椅容膝空间,方便残障人士定期参加文化活动;呼和浩特市多位残疾人家中,无障碍设施安装到位,便捷生活触手可及;包头市政务服务大厅,便民共享辅具驿站让残疾人更加便捷…… “对健全人而言,这些可能只是些‘小改变’,对很多残疾人而言,却意味着生活中的‘大幸福’。”包头市政协委员、青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魏鑫呼吁,社会各界要给予残疾人更多关爱,“让爱蔓延成光,照亮更多残疾人美好生活。” 劳动点亮人生 4月16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某服装加工车间内,轻度肢体残疾或听力言语障碍女工们正飞针走线,为区内多所学校赶制校服。阳光透过指缝洒下斑驳的光影,更为她们的双手增添了几分灵巧的气息。 “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刚创业时我就想,将来工厂做起来了,要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车间负责人、视力二级残疾人白广田笑着说,“如今算是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鄂尔多斯市政协委员、市盲人协会主席邬秀梅深有感触,“因为半路失明,我从零开始学习在黑暗中生活,每天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内蒙古职业特殊技术学校毕业后,邬秀梅和视力残疾的丈夫开了一家按摩店。“规模虽不大,但我们已经吸纳了15名盲人按摩师。”从组织店内员工培训学习到关注员工们的身心健康,邬秀梅始终亲力亲为。她觉得,这个小小的按摩店不仅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光亮,也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点亮人生的“灯塔”。 北疆大地上,残疾人用双手创造未来、用劳动点亮人生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在呼和浩特“艺述自强 科技赋能”残疾人艺术作品和科技助残站,“nia麦麦”文创团队用传统元素创作的作品惊艳众人;内蒙古非遗工坊培育大师工作室里,传统技艺成为残疾人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不出家门,卧床的残疾人可以通过一根网线参与数据标注;“憨胖儿”咖啡馆,大龄孤独症青年自信地向顾客介绍咖啡种类……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以来,各级残联强化政策落实、紧抓重点突破、创新服务方式,累计新增164.8万残疾人就业,目标完成率达164.8%,就业率提升4.8个百分点。 他们,是舞台上的主角 “乌云还挺大胆,顶在头上吹不散。我抓在手里捏成棉花糖,什么烦恼不能忘?”4月16日,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在呼和浩特启动。舞台中央,一袭白裙的盲童小涵以一曲轻快明亮的《小美满》,引发全场掌声阵阵。 “我只是眼睛生病了,学习生活都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舞台下,9岁的小涵笑声清脆。 看到残疾人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感慨不已。“他们也可以是舞台上的主角。”他表示,“残疾人文化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残疾人文化事业是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伴随全国残疾人文化周、‘书香中国·阅读有我’、‘聆听光影’无障碍观影等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得到不断保障,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得到极大提升。”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通过“文化+就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模式,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舞蹈《千手观音》迄今全球巡演2200余场,全国30余家“美丽工坊”残疾妇女近300件文创作品亮相法国巴黎,展现精湛技艺……我国残障人士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淬炼文化精品,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 “希望此次文化周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是残疾人文化活动集中展示的平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张卫星表示,“相信我们的文化服务延伸一寸,生命光彩便多绽放一分;我们的助残事业深耕一尺,文明厚度则再累积一丈。”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04月25日 第 10 版)
记者:肖一笑
编辑:宣佳
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