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受地区气候与地貌、对外交流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礼制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它记录着宗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中心地区,鲁西南家祠建筑结构清晰严谨,建筑文化传承有序,是研究祠堂建筑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一、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特点
①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建筑是思想文化的物质体现,鲁西南作为儒家思想的中心地区,推崇祖先崇拜和伦理法治,体现出内外分明、主次分明、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等特征。在装饰上,无论是门口的石雕还是墀头,以及檐板的彩绘、木雕,无不通过对大自然中动植物具体形象的刻画,将其代表的美好愿望展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②具有文化交流、多元性。这一地区深受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影响,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材料等方面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因人口迁移,鲁西南地区的民间宗祠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梁山县张坊村的张氏家祠是从南京迁徙而来,该祠堂在营造手法上就地取材,但又不失南方民居的自然之美,与该地其他民间家祠在建筑风格上有明显不同。巨野县田小集村田氏家祠具有典型的南方传统建筑敞篷轩式样,是山东省仅发现的两例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对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的重要影响。
③典型的风水理论和避讳。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大都严格按照风水文化进行修建,建筑布局遵循坐北朝南、背阴向阳的阴阳平衡学说。同时为体现对权力的尊崇,在坐北朝南的朝向上,表现为南偏东和南偏西两种朝向。但也有部分家族为了避讳,正堂朝向为北。如巨野东隅韩氏宗祠和西隅萧氏宗祠,寓意韩通“寒”音,萧通“硝”怕光,所以正堂大门都朝北。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和济宁市现存祠堂中除保存文物建筑本体外,大部分或多或少存有建祠记事碑、重修碑、先祖墓碑、族人墓志铭、石狮子、上马石、壁画、老牌匾、老牌位等附属文物,这些附属文物与文物建筑本体共同构建了祠堂建筑的文物内涵,为当今和后世了解和研究祠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二、祠堂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前景
1、提高认识,加强保护修缮
①加强对祠堂资源的登记保护。祠堂作为当地流传长久的古建筑,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独特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积极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登记,并及时对其开展提档升级保护。通过这些典型的祠堂建筑升级保护,切实提高社会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为其后续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效能。鲁西南地区众多祠堂建筑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已进行了文物普查登记。结合文物保护管理要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文物保护网络,落实好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强与村集体和文物所有权人及使用管理人员的沟通联系,建立义务保护员队伍,促进文物古建筑资源的协同立体保护。不断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制度,根据有关要求对文物安全责任人进行公告公示,切实压实管理使用责任,提高祠堂古建筑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各有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祠堂古建筑的巡查力度,会同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开展送制度、送器材、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安全保障活动,不断提升对祠堂建筑的保护管理水平。
③积极开展祠堂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各地都加大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投入,积极开展有关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如菏泽市先后开展了巨野文庙保护维修规划的编制、巨野文庙大成殿防雷工程、东明文庙修缮、巨野章西田氏家祠维修保护工程、鄄城县苏氏宗祠维修保护工程、牡丹区冉贤集冉仲弓祠修缮保护工程、郓城县状元张楼村状元祠维修工程、郓城县佀公家祠修缮保护工程等祠堂文物保护工程,极大改善了有关祠堂的保存状况。在对祠堂建筑的修缮保护过程中,基于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来进行。同时注意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增加院落地面处理、排水等配套工程,做到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更便于适应时代发展的使用需要。
2、开阔思路,提升祠堂建筑利用效能
祠堂建筑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对鲁西南地区数量众多的祠堂建筑,要充分考虑其区位、知名度,加强规划引领,促进其合理利用。
(1)挖掘精神内涵,发展文化旅游
祠堂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尤其是一些专门祠堂,在建设之初就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掘这些祠堂建筑的建造技艺、艺术、文化内涵,将其纳入社会旅游总体资源中,发展文化旅游。同时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充分了解祠堂建筑及其传达的文化精神。鲁西南是改革老区,部分家祠在改革战争年代作为战役指挥部、培训班旧址等,见证着新民主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的沧桑变革,另有部分祠堂墙壁上存有红色印记,是祠堂建筑历经改革年代的重要见证物。在深化祠堂利用上,充分发掘其红色文化基因,很多家祠被开辟为专题展览馆,成为当地改革文化陈列、展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祠堂
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作为民居建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之画龙点睛的部分,传承着良好家风家训,有效地凝聚人心。尤其是祠堂文化中蕴含的美育和礼教内容是丰富独特、有文化根基的,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内容之一。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祠堂的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充分研究鲁西南地区祠堂文化深刻内涵,建立家国同构的祠堂文化,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突出祠堂文化在村镇管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将祠堂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展示场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祠堂建筑彰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发展、升华。如小留镇吴氏家祠被打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巨野东隅村依托韩氏宗祠打造乡村记忆博物馆,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激发人们奋斗新时代、建功新乡村的动力。
(3)活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多的知识产业创造者通过移动端个性化、多样化功能设计,让传统文化变得年轻化,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IP活化模式的开发也发展迅速。可以深化对祠堂所代表的古建筑、礼乐文化的研究,打造有特色的祠堂文化IP。探索祠堂文化IP的实践途径,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祠堂传统祭祀仪式与族规祖训的内核—忠、孝、礼、义、信等与时代先进文化相融合。探索线上、线下传播途径将祠堂文化从消费端连接产业端,让数字技术重塑祠堂文化IP价值,全面提升鲁西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人文新魅力。
结语鲁西南地区众多的祠堂建筑,是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祠堂也饱受了历史的洗礼和摧残,导致很多华美雄伟且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被破坏,面临倾塌、消失的危险。在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社会各界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祠堂古建筑的保护,并深入发掘其蕴含的建筑、艺术、思想、文化内涵,发挥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