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没有输,新疆也不会

酷玩实验室 2021-03-26 11:36:54

过去一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尤其是湖北,尤其是武汉……

一年前的今天,3月25日,武汉以外的湖北地区,正式解除离鄂通道限制。湖北,开始化冰。

3天以后,广州南开来的G1112次高铁动车组开进武汉站1号站台。湖北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一起到站台接站。

这是封锁以来,外面的人首次走进武汉。

面对下车的人群,湖北省委书记应勇激动地表示:“不管大家从哪里来,籍贯何处,来到武汉来到湖北,就是武汉人就是湖北人。”

4月8日,武汉全面解封。

这一年,对全球来说都很漫长。对于湖北,对于武汉,更为漫长。

回想起那段至暗时光,最令湖北人受伤的,可能不是疫情期间出不了家门、去不了电影院、吃不了餐馆,而是解封之后来自全国各地有意无意的“歧视”——

“湖北工人外地求职因遭拒”之类的新闻频现报端。

△图源:杭州圈

连进餐馆吃个饭,“湖北人不得入内”都成了“业界共识”,哪怕你既有阴性报告又有绿码。

就更不要提社交媒体上键盘们相当具有“正义感”的口诛笔伐了。

湖北人该x?湖北人全部都该x?

视线所及之处,肉身所到之处,湖北人被针扎一般的话语和目光包围,连湖北人自己都开始自嘲自己是“瘟疫之源”……

不过,时间总是能还原真相。

现在,那些扣在湖北人头上莫须有的帽子已摘掉。

不仅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湖北并非病毒来源地。

△《自然医学》也发文辟谣

更是因为,湖北为抗疫自我牺牲,且不负众望地快速战胜了疫情,彰显了英雄之气。

一年过去了,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

更重要的是,如今,他们过得怎样?湖北,会不会就此掉队?

01

故事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

当天凌晨2点,武汉发布通告,自上午10时起,封城。随后,湖北其余各地市迅速跟上。

武汉封了城,湖北封了省。全国,原地隔离过春节。

一时间,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指责湖北,炮火集中武汉,“武汉是病毒源头”、“贪吃蝙蝠的武汉人影响了全国过年”……

当时,尽管也有人在为武汉、湖北发声,能理解武汉、湖北人为了防治疫情做出了何等牺牲的人,并不算多。

封城之后,街道空无一人。武汉、湖北,确诊数量、累计死亡人数,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整个湖北,人人自危,武汉更甚。

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湖北人更害怕自己的牺牲毫无价值,甚至是一种罪过。

那时,湖北人尤其是武汉人泪点变得很低,很容易被感动。

2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爱尔沃德基于对武汉疫情的实地考察,向世界宣布:

“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

现场,翻译强忍眼泪,哽咽着翻译出这句话。银幕外,武汉人民再度泪流满面。

这一刻,全世界都明白:自我牺牲者,也是英雄。

早在封城之初,全国各省市医疗工作者,一批接一批,披上“白甲”,不畏生死、逆行驰援。

每一批医护人员到达,武汉人就落泪一次。

△周口首批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3月17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32张感恩海报“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

一张张海报,除了感恩各省市医护人员,同样是感恩各地人民对武汉、湖北做出牺牲的认可。

8月,湖北几乎拿出了所有A级景区,免费向全国人民开放。

2021年1月,封城已经过去一年,春暖花开的武汉,新落成了一座过街大桥——“感恩桥”。

桥两旁的护栏玻璃上,印上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医疗救援队的名字。

湖北人感恩的方式,不止于此。

2021年3月23日,湖北宜昌33岁男子刘涛,一大早就乘坐飞机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送上一面锦旗,感谢福建医护人员救了他的母亲和工友。

这一天,也正是福建“一省包一市”对口帮扶宜昌凯旋一周年的日子。

从2020年2月11日到3月23日,53天,福建共派出274名医务人员支援宜昌。

其中有一天奔波300公里,不敢休息的康德智;

一刻不敢离开、24小时守在重症病房的陈公平;

担心同事安全,夜班干脆直接通宵的金咏絮;

30秒就精准插管的麻醉师陈金篆……

这些英雄,和宜昌一起,打赢了抗疫战争。

这还不止,临走时,福建拨款千万余元,给宜昌配置了100多辆救护车……

这一切,宜昌都记在心里,所以宜昌也对福建,以各种“回馈”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感激。

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宜昌对福建开启了一系列掏心窝子的“示爱操作”:写情诗、发感谢信、开联合推介会……

从去年3月,宜昌就宣布,境内所有A级景区对福建人免费两年、福建援宜医护人员终生免费。

宜昌人不仅敬佩英雄、知恩图报,本身也很英雄。

宜昌是水电之都,是全国重要战略设施三峡大坝、葛洲坝所在地。

△三峡大坝泄洪,十分震撼 图源:五月天@美篇

去年7月长江一号洪水,在通过三峡库区时,洪峰流量达到5.3万立方米/秒,三峡有效削峰率达到34%,大大减轻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汛期压力。

如果没有这大坝,98年大洪水的情况或许已经上演了。

大坝两侧的电站厂房,拥有世界第一的装机容量,34台机组不间断运转,平均每小时2000多万千瓦时的电量输送到华东、华中和广东等地,服务千家万户。

在疫情最艰难的月份,宜昌人也一直坚守一线,守护枢纽安全、航运通畅和供电的稳定。

坚守者,也是英雄。

而说到“报恩”,湖北仙桃人也不遑多让。

疫情期间,山西曾分四批,前后给仙桃、天门、潜江派出累计474人的支援队伍,与当地的医护人员共同战斗,在硚口方舱等16所医院累计收治3527名患者,治愈率95%以上。

仙桃人记住了。

要知道,仙桃,是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造加工基地,供应了全国60%的无纺布产品。口罩、手术衣、防护服、台布等等,都需要无纺布。

△2013年10月,仙桃荣获“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称号

在山西救援队凯旋之时,仙桃人一路摇旗呐喊、鞠躬,以最高礼遇欢送英雄们返程。在境内疫情得控,口罩有了盈余,仙桃第一时间分享给山西人民。

仙桃的故事,应该从2003年非典讲起。当时,全国缺口罩,仙桃彭场镇每日能为武汉提供口罩20万只,而受到关注。

2008年禽流感,口罩再度紧缺,仙桃供应了全国口罩产量的四分之一,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此次疫情,仙桃也同样开足马力自救——各口罩防护服厂商加班加点,产出的防护用品占了湖北全省供应量的80%。

正是由于仙桃的存在,基本稳住湖北医疗物资缺口,全国才能更从容抗疫。

自救者,也是英雄。

和宜昌、仙桃一样,湖北其余各地市,对待曾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报以满腔真心。

襄阳市A级景点,外加25家星级酒店,对援襄医疗队终身免费。医护人员还可以带人过去,襄阳为他们提供一周的免费住宿。

十堰A级景区对广西免费,黄冈景区对山东、湖南免费,荆门对内蒙、浙江免费……

湖北各地区的确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感激,不过,湖北并不是一个靠旅游业撑起来的城市。

疫情过去,这个省份的人民,度过了生死难关,生活得怎样?

02

湖北,真的很难。

封城之后,湖北“销售渠道几乎全断”,“预计将会导致无数农产品滞销腐烂,多地相关从业者将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标题每天都在头条出现。

在因脐橙闻名天下的秭归,无数橙农望着家中堆成山的橙子,哭干眼泪;在云梦县方家咀村,村民辛勤一年、苦苦抗旱,丰收近十万斤蔬菜都烂在地里……

经济恢复,最难的不是解封重建渠道,而是信心恢复。如何让全国老百姓重新相信湖北,是个大难题。

2020年3月,拐点到来之后,央视新闻就发出倡议:“湖北农产品不带毒”、“‘鄂’醒了,来点湖北农产品吧”……

与此同时,湖北各市长、县长,纷纷进入直播间,变成了主播,为各地滞销的农产品做推销员。越来越多的网红明星,也把平时卖的货,从口红香水换成了湖北的土豆西红柿。

进入4月,热干面、洪湖藕、秭归橙,等以80%的周环比增速出鄂;

众网友响应“为湖北胖三斤”的倡议,将湖北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日均销量都推上了2000吨+;

通过电商直播,湖北春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00%……

2020年二季度重启之后,湖北开始走上正轨。到了第三季度,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五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4.4%、9.5%、7.4%、8.2%和9.8%。

湖北,真的醒了。

到8月1日,武汉餐馆子的堂食已经恢复了78%。

△曾经空无一人的户部巷如今熙熙攘攘

去年初,一瞬间全部关闭的电影院,自7月20日宣布有序开放。到9月17日,湖北全省影院已经开放了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月,全省所有A级景区对全国人民免费开放到年底。

而进入2021春节,即便免费门票已经结束,黄鹤楼古隆中三峡大坝赤壁古战场等旅游胜地,依然人山人海。襄阳更是“逆袭”,襄阳古隆中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同比上升140.3%;收入同比上升256.37%。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大中城市商贸企业零售额也恢复至2019年同期93.6%,餐饮企业营业额恢复至2019年同期87.1%。

这只是恢复,并且是全国各省市共同帮扶下的恢复。

打铁还需自身硬。湖北,原本能打吗?接下来还能打吗?

疫情发生前一年,2019年,湖北GDP达到了4.58万亿元,全国排名第7,堪称是经济大省。

不过,武汉一市就贡献了全省35.4%。在湖北13个地级行政区中,一家独大。超过了排在2到5名的襄阳、宜昌、荆州、黄冈之和。

一定程度上说,武汉怎样,湖北便怎样。

而武汉,一直有个难以摆脱的身份——大县城。

之所以说武汉大,是因为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合并而成,总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抵得上4个深圳、8个香港。下辖13个区,是世界公认的城区面积最大的中国城市。

总人口,也与深圳相当。

之所以说武汉是县城,一是说它散,二是说它乱。

因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被长江和汉水分割,彼此距离还很远,导致武汉“没有市中心”,商圈分散。甚至各自为营,连出名的步行街都有三条——光谷步行街、楚河汉街、江汉路步行街。

△楚河汉街 图源:堆糖@LAUYUIXIN

所说的乱,正如武汉的一句slogan“武汉,每天不一样”。遍地钢铁厂、锅炉厂等老工业的武汉,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挖地铁、盖房子。

谈到乱,则离不开一个人——阮成发。

2015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会上,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大声喊出了“武汉,绝不能输!”的口号,振聋发聩。

但武汉人早已习以为常,“这有什么稀奇,他不就是爱喊口号出了名的嘛!”

阮成发还喊出一大堆口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2049规划”……

其实,在2008年上任不久后,阮成发就开始给武汉人留下茶余饭后的“黑点”。

最知名的莫过于“阮成发、满城挖”。对此他不仅欣然接受,甚至表示“不挖对不起武汉”。

作为一个武汉本土出生,政治生涯没有出过湖北的“老土”,阮成发的能力和做法一度被当地人质疑。

“挖叔”对挖痴迷到什么地步?

巅峰时期,武汉同时有5000多个工地在建。2014年甚至引来BBC的采访,将之描述为大跃进式的负面典型。

靠着大兴基建,2008到2015,武汉实现弯道超车,GDP从全国城市排行榜第18晋升到第8,同期湖北的省份排位也达到全国第9。

“挖”出来的GDP,靠不靠谱,暂且不提。

虽然阮成发2016年就已经调任,疫情结束后,湖北又“挖”起来了。

2021年2月,武汉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300多亿元,成为武汉历史上集中开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

△2月27日,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图源:长江日报@高勇

同期,荆门1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宜昌19个……

浩浩荡荡地挖,能为湖北挖出未来吗?

03

武汉人、湖北人,不只是会挖。

当主城区通向三环线的快速通道野芷湖大桥、机场第二高速、直接从长江底下跨过去的2号线一一建成;

当三大火车站和机场全部通地铁,武汉“三环十三射”形成;

当东风大道沿线驻扎了54个“世界500强”企业……

武汉焕然一新之后,武汉人民越来越明白“挖叔”的良苦用心。

△后来,武汉人开始感谢“满城挖”

阮成发的狂挖被理解之后,他的另一手布局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其实,当初阮成发给了武汉两副药方:一是城市攻坚,二是工业倍增。

所谓工业倍增,就是布局光纤、显示器、液晶面板、医药、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挖叔除了挖得疯狂,对工业倍增也同样疯狂。

2016年阮成发离任时,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就已经达到63.8%。同期,广州、杭州、南京、苏州不到50%。

汽车、石化、钢铁、建筑等传统工业优势不能落下,更不能全都扔掉,但该“变”的也要“变”。

和挖叔一样,新领头人陈一新,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高举“伟大城市梦想与‘大学+’发展模式”旗帜。

他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为纽带,极力向海内外校友推介武汉,启动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为武汉集智、集资。

△第十一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湖北大学专场举行

这两任领头人为武汉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年,我们看到,武钢重组,联合宝钢,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武船整体搬迁双柳基地;原武车旧址,盖起全球第三高楼;武锅地块上落成了武汉最大购物中心……

整个武汉,在腾笼换鸟。引进的新产业,也都押中了时代的宝。

拿芯片来说。2017年,我们芯片进口额为2601亿美元,接近原油进口额的两倍,是中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

2018年,我们终于实现了中国主流存储芯片“零”的突破——长江存储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量产。

量产地点,就在武汉“光谷”。

2019年,长江存储的64层三维闪存芯片再次实现量产,标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的创新之路。

不止是芯片,在光谷8公里长的左岭大道上,遍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等400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

1988年成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如今已经出落成“中国光谷”,形成了“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的产业集群。并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

△光谷的光纤光缆产量占全国66%

△光谷夜景 图源:中神亚

“上午有京东集团到这来,下午就要马上接待智联招聘的投资者,现在整个光谷,应该说在国内外名声非常响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喻春波如是说道。

“武汉,每天不一样”这句旧的宣传语,在如今的光谷,表现得尤为明显。

还有人说,武汉是被“互联网遗忘的城市”。

其实不然,武汉六家国家级独角兽企业中,就有五家是网络科技公司,斗鱼TV、科大讯飞等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也都在武汉。

武汉怎样,湖北便怎样。事实,也的确如此。

作为汉江流域仅次于武汉的城市,襄阳本就在交通、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

过去十年间,襄阳一手抓传统汽车产业,一手抓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药化工等。

△国家一流试车场:襄阳东风汽车试车场

2006年,襄阳市GDP为675.18亿元;2016年,为3694.51亿元,十年间增长速度达到了447.19%,湖北最快。

仅2018年落户于襄阳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项目,就有37个……

如今,襄阳也在进一步腾笼换鸟。逐步做强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汉江流域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宜昌一起作为省副中心,和武汉共同起到支撑起湖北的经济主力军。

湖北的其他地区,也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理想主义者。

鄂中的潜江,其市委书记吴祖云的野心是,“将潜江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 。”

此前,潜江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江汉油田。

从2001年开始,潜江开始探索能够提高附加值的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到2020年,潜江龙虾加工出口已经连续15年全国第一。

△国开行支持的潜江市虾稻共作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

除了龙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能源与新材料等5个产业也都是被纳入潜江重点发展的产业。

过去两年间,就有长飞潜江科技园投入运行,日本信越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投资公司、成都蜀菱科技等纷纷入驻。

2018年底,这里还投产了全球最大单体光纤预制棒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纤及预制棒生产基。

多管齐下的结果是,潜江GDP增幅长期位于湖北前列。2018年时达到了12.5%,全省最高,人均GPD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湖北“著名贫困地区”恩施野心也很大,立志要做“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

为此,恩施领导班子要长出五只手:

一手紧抓脱贫攻坚不放;一手做精生态文化旅游;一手壮大建材等支柱产业;一手稳慎推进绿色精深加工;一手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落地。

△恩施高新区

湖北不同的地市,或快或慢,都在努力前进,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湖北的一芯两带三区

当下的湖北,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作为疫情最先受难的地区,受灾最严重的湖北,如果都能顺利度过难关,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尾声

中国有句古话,否极泰来。

最坏的时刻,就是最好的起点。

这一年,证明了英雄的人民,是打不倒的。也证明了,不论多大的灾难,只要各省份团结互助,14亿人定能克难度艰。

眼下的新疆棉花问题,同样如此。

作为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产棉国,我国对棉花有着巨大的需求。

2020-2021年度,我国棉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却高达780万吨,年度缺口185万吨。

而新疆棉花年产量约520万吨,即使全部内销,也能完全消化。

并且,新疆长绒棉,作为全球顶级棉花,在国际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新疆的棉花问题,只是国内老百姓的选择问题。只要我们的企业、消费者,选择自己的棉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者,每一个受难的地区,国家都会重点关照。

今年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外交部将为其举行全球特别推介会。

如今,没有中国过不去的坎儿。武汉、湖北,就是摆在眼前的案例。

相信,这一劫之后,新疆棉以及中国棉纺织企业,也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0 阅读:34

酷玩实验室

简介:专注中国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