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之日,蔡邕叹息了一声,然后王允就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杀了这位天下奇才蔡伯喈……因为一声叹息,王允就杀了蔡邕,真相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后汉书·蔡邕传》
公元192年董卓被诛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经意间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有所变化。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汉臣,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董卓被杀,你却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同为逆贼吗?”
于是王允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汉史。而且他忠孝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
蔡邕是什么人?那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天下名士,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可以说蔡邕就是天下读书人的典范和榜样。
蔡邕其实并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他更适合安安心心的做学问。汉灵帝时期,蔡邕因为直言上疏,得罪了宦官,结果不得不逃到江南地区,躲避迫害十几年的时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听说蔡邕的名声,于是征召蔡邕。
董卓是个什么样的人,蔡邕非常清楚,所以开始他拒绝了,但董卓却以灭族来威胁蔡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蔡邕入朝为官,很受董卓敬重。 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蔡邕对于董卓多有所匡正,董卓想干一些事情,蔡邕都进行了劝阻。
而王允也一直和董卓、蔡邕同朝为官,相比之下王允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这些事情,蔡邕是亲历者,当然是非常清楚地,这却恰恰成了王允要杀董卓的一大原因。
第一,杀鸡儆猴稳固权力。王允杀蔡邕立威,以此表明彻底清除董卓余孽的态度。除掉董卓之后,王允可谓声威大震,声望达到了最高峰。王允成了东汉政府的实际掌权人,但是他还需要处理董卓余孽的问题。董卓掌权时可能会有些人选择屈服于董卓,为了彻底震慑甚至清除这些大臣、将士,所以王允要表明一个态度。
其实除了蔡邕,当时王允还杀了一个人叫丁彦思,这个人历史并没有相关记载。是凉州兵口口相传的,“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什么意思呢,是说丁彦思、蔡伯喈只是因为董卓对他们亲厚,就被王允给杀了,更别提我们这些董卓的部下,所以他们为了保命,反攻长安。
结果大家都清楚,王允非但没有震慑住这些人,还把这些人逼的反攻长安,最终埋葬了自己。其实王允杀蔡邕只是他犯得第一个错,如何处理董卓余部是他犯的第二个错,最终导致李傕、郭汜之乱。
第二,避免被蔡邕抹黑。《后汉书·蔡邕传》里明确记载,蔡邕请求留自己一命续写汉史,马日磾也以此求情,结果这其实正好刺痛了王允。王允说过一句话“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蔡邕是在写汉史的,王允有污点吗,怕毁谤议论?
有,他在董卓手底下是真正干事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这个就是王允洗不掉的污点,虽然是为了谋诛董卓,保护朝廷,但是史官向来是如实记载的,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
第三,王允性格刚直。史书记载王允“性刚棱疾恶”,这种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疾恶如仇。而蔡邕呢,比较温和厚道,所以他才会对董卓之死表示叹息,结果却惹怒了当时骄矜自伐的王允,招致祸事。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蔡邕本不适合做官,却被卷进朝政,最终落得凄惨下场;王允诛杀董卓后,骄傲自满,昏招频出导致李傕、郭汜之乱,自己也身死族灭,实在令人叹息……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