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洲文化四川乡村振兴考察: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家

李花落尽桐花开 2024-07-22 14:16:03

众所周知,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挑战。由于旅游业在空间分布规律上往往具有由经济中心向不发达区域延伸的特征,因此,发展旅游业常被视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教育培训

首先,基于中国大陆各省份旅游总收入和人均GDP等经济数据,旅游业对于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验证。在我国中西部和边远地区,旅游发展有效缩小了其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并塑造了众多享誉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如丽江、梵净山、拉萨、喀纳斯等。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教育培训

其次,旅游业是推动边疆地区融入中心、“去边缘化”的重要力量。边疆地区因自然区位、交通条件、人口结构等因素限制,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状况长期与“落后”“欠发达”等表述相关联。在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旅游发展正是国家推动边疆发展的有力政策选择。相较于一般的现代产业,旅游因其强大的发展带动性、良好的就业吸纳力及实效惠民性深受地方政府和边疆民众的欢迎,对边疆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教育培训

边疆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使其具备发展旅游的比较优势,对于外来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20世纪末以来,边疆地区不断被游客造访,云南、广西、西藏、内蒙古等众多边疆省区跻身旅游大省之列。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后位的边疆省区在旅游经济中脱颖而出。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的边疆省区旅游收入水平却相对超前。如2019年,云南和广西全年旅游总收入均超过万亿元,进入全国前十位。旅游业大多已成为边疆省区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云南旅游业收入的GDP占比逐年攀升,到2018年实现占比过半,且其旅游业位次远高于其人均GDP位次。由此可见,旅游业发展为西部欠发达省区经济困境破局、全面脱贫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发优势。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教育培训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对众多边疆地区案例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发现,旅游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产业转型,为边疆社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和新机遇。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也为边疆人民提供了更多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越来越多地走出边疆前往内地、沿海地区旅游。许多游客被边远旅游地所吸引,产生心理认同,进而移居到边疆。在云南丽江、西藏拉萨等地,逆向于“边疆劳动力流向内地”的传统迁移模式,来自东部沿海城市的“旅游移民”不断增加。他们或成为旅游小企业主参与旅游经营,或单纯偏好当地生活。旅游成为沟通边疆与内陆的桥梁,对打破“内地/中心—边疆/边缘”的二元桎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洲文化四川红色教育培训

由此,边疆地区的旅游化、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以及边疆与内地信息、人口、资金、文化的双向对流,使边疆地区的边缘色彩逐渐淡化。内地、沿海与边疆之间来来往往、多向交织的旅游活动持续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边疆人民与内地、沿海居民拥有平等的空间流动权利。(整理自互联网  责编:四川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