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街,曾是一个不知名的村落,而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商业步行街了,它的名气和地位就相当于魔都的南京路步行街一样。它有着亘古的历史,从最初追根溯源算起,已有近千年之久的迁徙变化了。
它传统古朴又不失时尚前卫,不仅包容着古老的商业文明,使许多中华老字号扎根于此;而且还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汇聚了不少全球著名品牌。许多中外名人和大富豪经常光顾这里,无论是对奢侈品如数家珍的人,还是平民百姓和如织游人,都能在这里得偿所愿。它的存在,经历了历史长河中岁月变迁的沧桑;亦绽放出了璀璨的时代之光……它就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现在每天到此逛街的人不在少数,可问题是没有几个人了解它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等。光是王府井这三字就让人“模棱两可”,究竟是王府里的井呀?还是这个井的名字叫王府?其实,都不对。
它以前并不叫王府井,王府井这个名字是到了1915年才有的。而在1000多年前,元代之前,疗、金时期,这里最初还只是个村落,没有王府,也不知道有没有后来的那口井;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这里才渐渐热闹起来。那时候,人们管那一带叫“丁字街”。大概是今天的美术馆东街到东长安街的范围。
这一片儿地正式修建王府是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而且朱棣在此地一口气修了十个王府,用于给未赴藩国之前的孙子们建的生活、学习的居所,和赴藩国回朝的暂居地。也就是说,是我们 的永乐皇帝给后世子孙预备的房产和家底儿。“丁字街”也由此一度改名为“十王府街”。也许是由于王府的用水所需吧,井也出现了。后来,明朝灭亡,王府也随之荒废了,街上也只有八座王府,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
清朝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这本书上记载,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数1258个,大多水质咸苦,只有极少数甘甜,能饮用的不多,而十王府街上,明朝时出现的这口井里的水甘甜可口。名字也换成了王府井大街,因临街曾有王府所用甜水井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修筑了石渣路。光绪和宣统年间,这里又恢复了此前的繁华,出现了很多商贩和店铺。
民国时,这条街分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因该段有清乾隆时为官员饮马而设的八个石槽而得名;南段由于又有王府,又有井的原因,正式命名为王府井大街。
不仅如此,在辽金元之前,王府井地区就留有古人类文化的遗存,1996年东方广场施工的时候,在此处发现了旧石器晚期距今二万五千年的文化遗址。由此表明,古人类曾在王府井地区生活、栖息过。也说明,二万五千年前这里的文化就已经很繁荣了(指那个时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