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桌上的仪式感,
是附庸风雅,
还是另有深意?

禅茶是不是必须有仪式?并不是绝对的。在丛林中,喝茶确实有仪式。现在杭州径山寺也搞茶会,那里就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我们做禅茶课程时,研究了清规中的各种禅茶仪轨,形成了现在的茶会形式。但这只是一种方式,因为丛林是大众生活,需要仪轨和仪式感来营造氛围,摄受大众。
至于禅师接引学人,则是应机点化,不拘一格,哪有什么仪轨?禅师自己喝茶时,也不会在意杯子要这么摆,手要那么拿。因为禅宗修行关注的是明心见性,所以《坛经》有“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之说。连禅定解脱都不讲,还会关心杯子、手势之类吗?
禅师的接引,如赵州茶、临济喝、德山棒、云门饼,无非是帮助学人打破二元对立。凡夫都是生活在二元的世界,六根不断向外抓取,在执著六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贪嗔痴,产生爱恨情仇,产生对立、得失、是非、烦恼,然后被卡在对自我,或某个物体、现象的执著中。这是凡夫的常态。

禅师所做的,正是为人打破被卡的状态。当壳被打掉,心才能回归本来。所以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并没有特定形式,而是随机应变。你的执著点在哪里,他就从哪里入手,打掉你的执著。
喝茶分为两种,一是轮回的茶,一是觉醒的茶。以往,我们带着种种执著,喝的是轮回茶,即使现在想要开始喝觉醒茶,也很难立刻改变串习。
可能有人会说:禅宗不是可以顿悟吗?但这不仅要有善知识接引,自己也得是上根利智,心垢很薄,才能在师长的直指下,体认清明、无作的心。二者缺一不可,稀有难得。
所以古代禅师接引门徒,叫作私通车马,就是一对一,以心传心,不能超过四个耳朵。而我们现在要批量生产,这就必须建立一套大众化的模式,有方便,有次第,才有可操作性。接受技法培训,就是一种方便。
我们学了静茶七式,再来面对一杯茶,和原先的感觉应该完全不同。这个过程,就在帮助我们摆脱轮回串习,建立迈向觉醒的用心方式。这种用心,正是以茶为锚点,在喝茶时保有警觉,珍重而非随意地喝这杯茶。
其中,就包含正念的修行。对修习正念来说,仪式感是很有帮助的。只有带着专注和觉知,才能在布茶席到煮茶、泡茶的整个过程中,把每个细节完成到位。

所以建立仪式的目的,不是为了仪式感,而是帮助我们调整用心方式。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改变起来比较抽象,不易把握。这就需要借助一个锚点,在仪式化的操作过程中,帮助自己培养专注和觉知。
如果我们要喝觉醒茶,而非轮回茶,就要带着正念,泡这杯茶,喝这杯茶。所以仪式不是重点,而是修习正念的助缘。如果没有仪式,我们很容易随着贪嗔痴,随着轮回串习在泡茶、喝茶。要么不知不觉,要么百般计较,要么高谈阔论,这些都是茶桌上的常态。
除了助力个人修行,我们希望把禅茶推向社会,就需要建立品牌,这也离不开技法、模式和标准。对我们来说,技法既是对茶的展现,更是修习正念和利益众生的方便。
摘自《安心禅茶的技法与心法》作者:济群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