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间、新玩法,让高要乡村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怜南聊房产 2025-04-24 03:29:40

乡村振兴,

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

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走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进入村史馆接受文化熏陶;在乡间邂逅农家书屋,闲来在书柜上翻阅,来一场与文化的不期而遇;在青砖黛瓦的酒堂里,体验别样的乡村文体活动……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非遗工坊、书吧、村咖等形形色色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正在高要广袤的农村上悄然兴起。

▲ 回龙镇大田塱村史馆。邓达荣 摄

这些乡村文化空间有特色、有品位,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乡村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让乡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了乡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中午1点多,金渡镇铁岗社区的小黎趁着午饭后的空闲,走进村里的“屋顶咖啡”,品尝一杯高桂啡。“屋顶咖啡”坐着的顾客,或叹啡,或看书,或交谈,或欣赏乡村风光、田园美景。

01

研磨、预热、注水、搅拌、过滤……伴随着空气中飘散着阵阵咖啡香,主理人小婷正在操作间忙碌着,“今天来的基本都是老顾客,不像周末或者节假日,外地游客会更多。”

▲ 金渡镇铁岗社区乡村众创空间。邓达荣 摄

“屋顶咖啡”,原是铁岗社区的一片旧民居。2024年,高要区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构建多元、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建成了金渡镇铁岗社区乡村众创空间,打造了集跨界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于一体的全省首个乡村屋顶咖啡。乡村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让这里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特色浓厚的“多彩上清湾”历史文化街区、掩隐在葱茏树木间的树屋茶饮空间、具有淳朴广府民风的精品民宿、风格多元的村咖……南岸街道上清湾村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将古村的新与旧、村民与游客的关系浓缩在方寸之间,生成了一个有质感、有温度、多元化、场景化的乡村文化空间。

▲ 南岸街道上清湾村,造型独特的树屋掩盖在葱茏古树间。邓达荣 摄

“到古村喝杯茶饮,赏赏美景,是一件让人身心舒畅的事情。”上清湾的游客小曾感叹,作为为打工人“续命”的咖啡,在高要的古村呈现出了“诗和远方”的另一种浪漫风味,欣赏无敌江景、细品一口咖啡,瞬间消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

▲ 陈彦成 摄

乡村文化空间,不仅提高了群众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体验值”,而且为群众带来了乡村文化的“新”意和“心”意,更加温暖人心。

漫步在莲塘镇荔枝村,乡村文化的新风扑面而来。广东首个村级新华书店荔枝村新华书店、全省首个乡村气象科普学堂、公益咖啡厅、乡村工坊(广府金绣非遗特色手工艺)……一个个乡村文化项目的落地,让荔枝村的书香氛围日渐浓厚,成为高要富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阅读阵地,“书香莲塘·励志荔枝”文化品牌也逐渐打响。

乡村工坊(广府金绣非遗特色手工艺)

巷里变书里,祠堂变学堂。荔枝村还充分发挥宗祠文化阵地作用,将耕读文化、德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展览等方式植入祠堂,并在部分祠堂、酒堂设置了乡村综合文体活动点。

▲ 莲塘镇荔枝村状元学堂里开展“自然与科技”气象科普小课堂科学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在成长之时、劳作之余,置身有特色、有品位、有温度、舒适便捷的乡村文化空间,或捧书阅读,或学习交流,或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空间,赓续着文化根脉,培育着文明乡风。

乡村文化空间,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正是高要高位谋划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打造更多新型乡村文化空间的生动体现。

▲ 位于白土镇坑尾村的高要家训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国家安全 你我共筑——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宣传活动”。

▲ 回龙镇赤水塘村史馆。陈彦成 摄

如今,一个个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在高要加速涌现。这些新型乡村文化空间,改变了传统乡村文化空间的单一功能模式,融合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展出了社会教育、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等多元功能,既拓展了公共文化场馆阵地,也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譬如,高要深化拓展酒堂“一馆两中心”(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党建活动中心)功能,把400多个酒堂打造成为乡村综合文体活动点,利用各酒堂广泛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活动800余场。目前,已精心打造了回龙镇松山村酒堂“一馆两中心”示范点。

▲ 回龙镇松山村开展“肇就美好 文明相伴”文明积分宣传推广暨新风林植树活动。

▲ 钟建昌 摄

高要坚持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依托自身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持续优化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统筹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体广场、乡村宗祠等空间场所的规划布局,推动空间设施舒适化、功能布局品质化、群众使用便捷化、产品供给多元化。

通过建好用活各类乡村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2024年成功举办各类大型赛事活动40余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328场次,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空间内涵。同时,大力推进“文明积分制”、“有喜事来种树”活动逐步在全国文明村、典型镇村全覆盖,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元化、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 高要区新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洋篮编织手工活动。

▲ 广东红色文化村、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道镇鳌头村的公共阅览室。冯楚渝 摄

高要大力实施“文化+”跨界融合,推动乡村文化空间与红色资源、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创业、农业产业等的复合叠加,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譬如,深耕红色沃土,充分利用和保护活道镇鳌头村等乡村红色革命遗址,赋予红色教育基地功能,与乡村文化生活有机融合,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深挖农产品文化底蕴,创新开展“肉桂咖啡·香纱飞舞”村音村模肇庆Show活动,推动“村潮、村音、村模、村戏、村秀”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典型示范品牌。提炼乡村地域文化元素,契合乡村“慢生活”“轻度假”,打造了金利镇爱群小院、阅爱书吧(爱心公益书吧)等一批沉浸式体验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

▲ 村音村模肇庆Show活动现场,乡村模特身穿设计时尚的香云纱服饰,展示高要小湘香云纱的独特魅力。

▲ 金利镇爱群村爱群小院。赖家乐 摄

利用乡村空间“小阵地”

释放文化生活“大能量”

高要乡村文化空间正在不断“上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