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诗槐聊健康 2025-03-06 09:57:05

阳光洒在窗台上,老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眼神却有些茫然。他今年65岁,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老司机,开了三十多年车,风里来雨里去,身体一直硬朗得很。可最近几个月,他发现自己老是口渴,喝多少水都不够,晚上还得爬起来跑好几趟厕所。最让他纳闷的是,饭量明明没少,体重却“唰唰”往下掉。

“难道是年纪大了,新陈代谢不行了?”老李嘀咕着。可邻居张大姐听了他描述,拍拍他的肩膀:“老李,你这症状,咋跟糖尿病有点像啊?你赶紧去医院查查吧!”

老李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糖尿病?这病他听过,知道是“富贵病”,可自己一辈子粗茶淡饭,怎么会摊上这事儿?他半信半疑地去了医院,结果一查,血糖值高得吓人,确诊了2型糖尿病。拿着化验单,老李满脑子疑问:“我咋就得了糖尿病呢?这病到底是咋来的?现在知道这些,还来得及吗?”

老李其人:从硬朗司机到糖尿病患者

老李,65岁,山东济南人,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老黄牛”。年轻时,他每天早出晚归,开车跑线路,身体素质好得没话说,连感冒都少得可怜。退休后,他的生活简单又规律:早上遛个弯,中午帮老伴做饭,晚上看看新闻,偶尔跟老伙计们喝点小酒。饮食上,他不算挑剔,爱吃面食,馒头配咸菜是常事,偶尔也馋点红烧肉。可老李有个习惯不太好:退休后活动少了,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体重慢慢爬到了180斤,身高不过1米7,腰围粗得老伴都笑他“像个水桶”。他没当回事,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哪会出啥大毛病。直到这次确诊,他才意识到,健康这东西,真不是“底子好”就能扛得住的。

医生给他开了药,还叮嘱他得改生活习惯。老李一边吃药,一边琢磨:糖尿病到底为啥找上我?是不是还能“逆转”?

糖尿病是啥?简单说说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血糖高得收拾不下了。咱们吃下去的饭菜,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靠胰岛素这把“钥匙”打开细胞的门,把糖送进去,变成能量。可要是胰岛素不够用,或者细胞不听使唤,糖就堆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就高了。糖尿病分两种:

1型糖尿病:多见于年轻人,胰岛素压根不干活了,得靠打针补。2型糖尿病:老李这种,占了90%以上,跟生活习惯和年纪有大关系。

老李得的是2型,医生说,他的胰岛素还在干活,但效率低得可怜,细胞也“罢工”不配合。这病不疼不痒,可拖久了,心脏、肾脏、眼睛都得跟着遭殃。

为啥会得糖尿病?原因没那么简单

老李拿着化验单回家,越想越糊涂:“我不吃甜食,也不胖得离谱,咋就得了这病?”其实,糖尿病的“幕后黑手”藏得挺深,咱们得一条条揪出来。

1. 遗传:家里有“前科”,风险就高

老李回忆了一下,他老爹晚年好像也有血糖高的问题,只是那会儿没查清楚。医生说,遗传因素是个大推手。如果爹妈有糖尿病,儿女得病的概率比别人高一倍。基因这东西,改不了,但能防。

2. 生活习惯:吃得多,动得少

老李退休后,饭量没减,运动却少了。爱吃面食和肉,蔬菜水果却不多。医生解释,高热量饮食加上久坐不动,让胰岛素越来越“懒”,身体也越来越“抗拒”它。时间长了,血糖自然失控。

3. 年龄:年纪大了,代谢“掉链子”

人过50,身体机能慢慢下滑,胰岛素的效率也会打折。老李65岁,正好撞上了这道坎。医生说,年龄增长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原因之一。

4. 肥胖:肚子越大,麻烦越多

老李那“水桶腰”可不是白长的。腹型肥胖(肚子大)会让脂肪堆在内脏周围,干扰胰岛素工作。医生量了量他的腰围,102厘米,超标太多。

5. 压力和睡眠:隐形杀手

老李退休后虽然清闲,但偶尔为儿女操心,晚上睡得也不踏实。医生说,长期压力和睡眠不足会扰乱激素平衡,间接推高血糖。

糖尿病咋来的?老李的“病根”找到了

听完医生的分析,老李拍拍脑袋:“原来是这样来的!”他的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酿成的。遗传给了他“底子”,生活习惯和年纪又加了把火。肚子上的肉、沙发上的瘫、饭桌上的馒头,点点滴滴凑成了这“甜蜜的负担”。医生笑着说:“老李,你这病发现不算晚,现在改还来得及。别怕,咱们一步步来。”

得了糖尿病,咋办才好?

老李问:“医生,我这病还能好吗?”医生没直接回答“能好”,但给了他几条路子,说只要坚持,血糖能稳住,日子也能过得舒坦。

1. 吃得聪明点,别硬撑少吃精白面:馒头、米饭少来点,换成杂粮粥、红薯。多吃菜:青菜、胡萝卜煮软点,既管饱又不升糖。肉选瘦的:鸡胸肉、鱼肉蒸着吃,别老惦记红烧肉。水果适量:一天半根香蕉就够,别当饭吃。

2. 动起来,别当“沙发土豆”

医生建议老李每天走路半小时,散步、打太极都行。运动能让胰岛素“醒过来”,血糖自然好管。

3. 管住腰围,别让肚子“发福”

老李的目标是腰围降到90厘米以下。少吃一碗饭,多走两步路,半年就能见效。

4. 按时吃药,别自作聪明

医生开了二甲双胍,老李得按时吃,不能觉得“没事”就停药。

5. 心情好,病少找

老李爱操心,医生让他放宽心,多跟老伴聊聊天,少为儿女瞎操劳。

现在知道还不迟:老李的新生活

三个月后,老李复查了一次,血糖从原来的11.5降到了7.2。医生拍拍他肩膀:“干得不错,继续保持!”老李咧嘴笑了,觉得自己像捡了个大便宜。

他开始每天早起遛弯,中午少吃半碗饭,晚上跟老伴跳跳广场舞。肚子小了一圈,精神头也回来了。他跟邻居张大姐说:“原来糖尿病没那么可怕,知道咋来的,就能管住它。现在改还不迟!”

老李的故事,是无数中老年人的缩影。糖尿病听着吓人,可它不是“天降横祸”,而是生活一点点“喂”出来的。50岁以上的朋友们,别觉得身体硬朗就高枕无忧。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查血糖,糖尿病就不会轻易找上门。健康这东西,�攒得住也败得快。现在知道还不迟,从今天起,给自己多点关心,日子才能越过越甜——不是血糖的甜,是幸福的甜!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 (20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