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有捷径,六种病位处方,足以应对各类病症,年纪不是问题

嘉晨谈健康 2025-04-09 05:01:35

西安纪大夫

任何一种疾病,不管是简单的感冒,还是繁杂的癌症,必然存在发病的部位以及虚实寒热之分。也就是我接下来所提及的“病位”。对于病性的寒热虚实,教材当中已有诸多阐述,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主要来谈谈病位。

我所阐述的“病位”,并非教材中所说的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部位就是疾病的病位,这仅仅是治标的病位。头痛医头的做法,就如同西式中医,虽然运用的是中药,但其思维依旧是哪里有病就治哪里。

我所说的病位是能够治本的病位。真正的病位是正气不足之所,或者邪气聚集之处。并非是通过询问或者观察就能明确的地方,而是需要通过脉诊来诊断得出。譬如恶寒发热,脉象反倒沉伏,此时若用麻黄汤,就会引发大问题,病位在里,怎能从表进行治疗呢?仲景书中写得十分清晰,每一篇都是“某某病脉证并治”,脉在前,证在后。

如今情况却截然相反,先是进行各种询问,接着查看舌头,最后随意把下脉,短短几秒钟便结束了。这还算情况较好的,有的主任中医师甚至连问都不问,直接开具检查单。这便是我们历经千辛万苦花费数小时排队,然后看中医后的诊断方式。这些所谓的假中医能够为科室赚取昧心钱,所以得以晋升为主任。然而那些认真看病的大夫,却没有这样的评选机会,很多依旧只是主治医师。可是患者对此并不知晓,于是就错过了。有些幸运的患者,还是会选择信任职称较低的大夫,比如有些人信任年轻大夫,因而找到了我。

倘若找到了真正的中医,那么不管多么繁杂的疾病,进行治疗都会产生效果。若没有效果,那就是未能找准疾病的位置。

不论是内科病症、妇科病、皮肤病,甚至是外科病,都有其各自的发病部位,要么在脏腑,要么在皮肤、肌肉、筋骨,要么就在胸腹腔之中。我今日所讲的病位,是病邪聚集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部位,并非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部位。

比如说脉象沉滑的便秘所导致的痤疮,病邪的部位在大肠,表现的部位在面部,我们采用下法进行治疗,大承气汤即可。如果采用辛凉解表法,是很难达到治本效果的,会反复发作;同理,脉象浮的痤疮,运用下法也是无法从根本上治疗的,同样会反复发作。

脉沉弦的带状疱疹,病邪所在部位为肝胆,我们依旧可采用下法,以大柴胡汤即可,其表现部位可在皮肤肝胆经络之处(胸胁、耳朵、大腿外侧等)。脉浮的带状疱疹,若运用教材中的龙胆泻肝汤或者大柴胡汤,亦是不对证的。再如脉浮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部位在督脉,而非肾系,应当补充表之气血阴阳,倘若使用了强腰补肾丸,那么此病症的治疗便会极为棘手。

再比如寒性痛经,脉象浮弦,此时运用千古妇科名方温经汤并无作用,而采用常用于治疗感冒的桂枝汤结合麻黄汤却能收效,寒邪在肌肤,并非在子宫,虽有怕冷疼痛之症,然而并非在里。再比如牛皮癣,脉象沉细,表明病在里且影响了表。倘若大夫使用了治疗表证的僵蚕、蝉衣等药物,起初或许有效,但后续可能会加重病情。要是用了蛇床子、肉苁蓉等补里(肾)之药,起初或许不见成效,但是随着里虚得以好转,多余的气血会上达至皮肤,牛皮癣便会逐渐好转。倘若高明的大夫着重补里并兼顾表,如此一来效果会更为理想。

通过以上的例子,能够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若要学习中医,务必学好脉诊。若无脉象的浮沉之分,我们便无法知晓表里以及半表半里(表里之间)的情况。正因如此,我特地撰写了一本有关病位的脉学著作。若要学好病位,应当从《伤寒杂病论》学起。古往今来,论及疾病病位的书籍,最早且最为完备的,唯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疾病病位,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皆能通用。所以张仲景老先生的《杂病论》,仍然提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病位相同,病性相同,我们能够采用近似的方剂进行治疗。比如皆属于里实热证的痤疮和带状疱疹,都运用了下法,前者采用小承气汤,后者采用大柴胡汤,皆用到了大黄、芒硝。故而中医治病亦可如同西医一般,病毒病皆用抗病毒之法,细菌病皆用抗生素;我们遭遇里实证就采用下法,里虚证皆要采用补法,半表半里证皆要寒温并用进行和解,表证皆要采用解表之法。

欲辨病位,就务必学好脉学。有了脉位,再结合疾病的表现部位,便能确定病位,即脉症(有了脉和症,方可辨证)并治。

一 浅谈“病位学说”的概念

以下乃是我研读《伤寒论》以及《伤寒论》相关著作十余年的感悟,不知正确与否,仅代表我个人之观点。《伤寒论》以感受伤寒立论,分六种证型来阐释疾病的定义、病位、病性、病机以及疾病的转归。这六个证型是依据疾病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来划分六病。后世对六经学说有所发展,并运用到温病、杂病等范畴,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后世对于疾病的研究,重心置于病性、病机、病因之上。病位被简化处理,比如脑中风病,病位被认定就在脑,与肝肾相关,属于本虚标实。一般的书籍,会将发病的部位视作病位,例如白癜风、鱼鳞病,病位就在皮肤,与燥热之邪相关;眩晕(高血压病),病位在脑部,与肝肾阴虚相关。既然如此,为何通过手术清除脑部血液,或者运用补阳还五汤,以大剂量的黄芪携带赤芍、川芎入脑,患者的肢体运动、语言功能恢复依旧缓慢?

再举一例,眩晕的病位皆在脑部、上焦,应当使用石决明、龙骨、牡蛎,以使气机下行,那么国医大师李士懋为何擅长用黄芪降血压?教科书也明确写道,高血压患者慎用黄芪,难道李老自恃为国医大师就敢随意用药?当然不是,李老通过平脉辩证,此类患者脉重按寸脉无力,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若找不到病位,我们便会迷失方向,无法让中药、针灸、刮痧、艾灸在疾病的病所产生反应与效果。西医亦提倡靶向治疗,所以在某些病症上,起效迅速,我们也应当向西医学习,我们也要让中药实现靶向治疗,如何击中靶子,关键在于找到病位,而如何找到病位,主要依靠脉诊。

人体之邪气若在表,于脉之表部取之,则清晰显著,此乃所谓浮脉。邪气若在里,脉需重按至里部筋骨,方显相对明显,此为沉脉。邪气处于表里之间时,自然于不轻不重之力度取脉便极为突显,其突显之态与轻取、重按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人罹患疾病,非在表部的皮肤毛发、筋骨血脉,便在自口至肛门的消化系统,抑或是胸腹腔的所有脏器,此与西医的细胞分层略有相似之处,然而我们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存此认知,故而切不可小觑自家的医学。在明晰处于哪一层之后,再细分上、中、下三焦,如此疾病的病位便无所隐匿。这亦是我于 18 年所提出的观点,即伤寒应当纵横审视,倘若仅停滞于表里和半表半里这三层,而不去辨别上中下三焦,显然仍有缺憾。

我所提及的病位,并非所见、所反映之处即认定为病位所在,此与西医的检查有何差异?看到腰椎间盘突出,便认定病在脊柱,除却采取安慰式的运动锻炼,便是施行强硬的手术;西医未观测到的,便称无病,就如同空气虽不可见,我们每个人却都在呼吸它。

综上述所论的病位指的是病邪汇聚之所,或者正气亏缺之处。比如先前举例的痤疮,脉浮数,病邪在表、上焦,采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薄荷等辛凉解表之剂,效果甚佳;若脉沉实有力,病位在里、中下焦,自然运用大黄、黄连、芒硝、枳实等泻下清里的方剂,效果颇好,可惜众多同仁不明此理,每剂药中皆少不了金银花、牛蒡子、连翘等解表之药。

我曾治疗过一例牛皮癣患者,本是为其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未曾想竟将其多年的癣疾治愈。此患者脉轻取无力,重按力度尚可,舌稍呈紫色,腰部冷痛,遇寒则病情加重。许多大夫皆依肾虚论治,开具诸多补肾之药物,我自知经验不及老大夫,先前的大夫皆行补肾之法却未见显著成效,于是我便想到了专治表气虚身痛的桂枝新加汤。

为何属表气虚呢?脉重按有力呀,李士懋老先生阐述得明明白白,脉重按方能反映实质,此患者脉重按力度尚佳,加之补肾补里未见功成,我便另寻蹊径,误打误撞,自此我开始研究病位,有了病位方能确定方剂,否则再好的药,也无法在病所发挥作用。

若要明晰病位这一学说,我以为首先需精通伤寒,继而研读温病,知晓疾病的纵横传变,方可寻得病位。找到病位,我们便能有的放矢地开方施针。倘若未能找准疾病的真正病位,那么方剂的效果便会减缓,甚或无效,亦或伤人。

例如一个气血虚之症,《伤寒论》就指出存在表之气血不足、里之气血不足,还有半表半里之气血不足。表之气血不足可用新加汤,里之气血不足,可用小建中汤,半表半里之气血不足,《伤寒论》虽未明确言明,然而后世的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升阴汤皆可补益腹腔内气血、升提腹腔内的气机。教材中的补气益血方剂诸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之类,郝万山老师曾治疗一位产后身痛的病人,运用补气血的方剂未见成效,后来刘渡舟老先生让其加大生姜的用量,将气血引至在表这一部位,一个细微的调整,竟能力挽狂澜,此乃因刘老找准了疾病的位置。

故而学习《伤寒论》的精髓之一便在于寻觅疾病的病位。谈及《伤寒论》,首先是人体感受寒邪,其次因体质各异,寒邪在人体的变化亦有不同,从而有了入里、在胸腹半表半里的差别。治疗寒邪致病,自然需运用姜附桂;然而若是内伤病,比如脉沉纳差、大便泄泻的太阴病,若服用理中汤过于燥热,此时换成参苓白术散则更为适宜。

例如气虚于半表半里所致的脏腑下垂,若服用小柴胡汤,因其辛散过度,补益欠佳,故而运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升阴汤结合枳壳、厚朴;若肝肾不足,升举无力,可加杜仲、女贞子,效果则更为理想,胸腹之气,左升右降,川流不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少阳病和厥阴病的区别。常见众多大夫为一些慢性病患者诊断为“厥阴病”,厥阴病于外感伤寒中乃是疾病的转归阶段,少阴阳气若能抵御寒邪则病愈,否则病危;于内伤杂病中却是病危阶段,多由少阴病转至厥阴病,乃虚阳外越而发热动风,呈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渴欲冷饮、心口疼痛而发热、想吃却咽不下、大小便自遗之状;此类病人通常仅在住院部 ICU 方能得见。

故而用大量乌梅收敛阳气,附子、人参温阳补气,可去除发越阳气的桂枝、细辛,余药不变,加山茱萸肉 30 至 150 克敛肝息风。我们在门诊所见病人多为少阳病,可谓半实半虚,虽阳虚但尚未至阳气外越生风之阶段,所以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类属于少阳病的处方,此乃医学争议多年的论题。通过上述对乌梅丸的变更,能够看出伤寒六经与杂病六经既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处方亦需灵活运用,否则便违背了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历代伤寒高手皆在研讨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却忽略了疾病的上中下传变,因而我于书中,增添了三焦病位。

所以说呢,病位的精准判定对于治疗处方的拟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病位并非仅通过简单的询问或者观察就能清晰明确,其真实的所在通常隐匿于正气亏缺与邪气汇聚之处。往往症状相近,病位却各异,譬如恶寒发热,有的脉沉,有的脉浮,治疗之法便大相径庭,仲景文中曾言,脉浮则发汗,脉沉则温里。

脉诊,作为一种源远流长且深邃精妙的诊断方式,却被诸多无知之人视作骗人的手段,然而其实则为我们揭示了病位的关键讯息。以恶寒发热为例,若脉反沉,此时倘若贸然施用麻黄汤,或许会引发严峻的问题。这明晰地昭示,病位的判断失误将会致使治疗出现偏差。

张仲景的医学著述中,每一篇皆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作为开篇,将脉置于证之前,突显了脉诊在诊断病位时的首要之位。这种排序绝非随意之举,而是历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深度思考的成果。精准判断病位,需要医者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唯有综合考量各类因素,方能避免在治疗进程中出现“病位在里,却治表”的谬误,从而为患者提供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令其早日康复。

节选自纪东涛医师《中医病位脉学》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