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CCI)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造成脑部循环障碍,持续处于血液灌注不足的状态。脑供血不足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相关类似的名称众多,譬如“慢性脑动脉硬化症”“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慢性低灌注状态”“慢性脑缺血”等。
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肢体无力及感觉功能障碍等,最新研究发现脑供血不足可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
目前脑供血不足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血供为主。脑供血不足虽然患病率高,易引起急性TIA、脑梗死和慢性进行性痴呆等致残、致死性脑血管病,但目前多认为它是一种功能可逆的疾病,早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对预防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脑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
症状因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和受累脑区不同而异,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表现:
1. 急性脑供血不足(如TIA或中风前兆)
(1)突发性头晕或眩晕(感觉天旋地转)。
(2)短暂性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如突然手拿不住东西、腿发软)。
(3)言语障碍(说话含糊、词不达意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4)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突然一只眼睛看不见或眼前发黑)。
(5)突然剧烈头痛(可能与血管痉挛或栓塞有关)。
(6)平衡失调(走路不稳,像喝醉酒一样)。
(7)短暂性意识丧失或迷糊(几秒至几分钟)。
如果这些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它是中风的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2. 慢性脑供血不足(长期血流减少)
(1)持续性头晕、头昏沉(尤其早晨或久坐后加重)。
(2)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类似“脑雾”状态)。
(3)睡眠障碍(失眠或白天嗜睡)。
(4)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或抑郁)。
(5)耳鸣、听力下降(内耳供血不足导致)。
(6)走路缓慢、步态不稳(易被误认为“老了”)。
三、什么时候必须看医生
1.突然说话不清、嘴角歪斜。
2.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3.剧烈头痛伴呕吐。
4.短暂性失明或视物模糊。
脑供血不足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尤其是急性症状不容忽视。慢性供血不足则可能加速认知衰退。早期干预(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管风险因素)能有效降低严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现在许多年轻人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上的小毛病也不断增多。假如你经常会感觉到浑身乏力、在工作上经常走神、工作能力不高,一定要提前去医院检查。可能并不是高血脂也不是高血压,而是更严重的大脑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的人,身体经常出现3个表现,一旦发现,尽早去医院检查。
四、大脑供血不足,身体会产生这3个表现
1、浑身乏力
不管一天睡多少个小时醒过来后都是会感觉到头晕眼花、浑身没劲,做任何的事情都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经常会犯困。
2、视线模糊
大脑供血不足时,可能会产生短暂性的眼花缭乱,更严重的还是会造成眼前忽然发黑,看任何事物都是会有黑影。
3、经常感觉到恶心想吐和呼吸不畅
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忽然惊醒,早上睡醒后会食欲不佳,上腹部会感受到恶心想吐,严重的甚至是会干呕。就算在空气畅通的情况下,也会感觉到无缘无故的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大脑供血不足除了产生上述3种表现,身体还会产生其他的状况。
大脑供血不足的其他表现:
1、持续性失眠
2、记忆减退
3、颈椎酸痛
4、身体发麻
5、面色苍白
五、日常脑供血不足的预防及调理办法
1、多喝水
人们会在生各种病时,会对你说“要多喝水”,其实这并非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或口头禅。
当然,也可以在平日多注意调节好三高的水平,有的时候血压高或血糖高,也会引发胆固醇偏高的情况,这三种相互影响,会伤害血管的健康。
2、经常运动,减少久坐不起
不管是在吃饭后还是在工作时都需要减少久坐不起。经常运动不但能强身益体还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在身体中循环往复,有效减轻大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3、保证心情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得保证身心愉悦。日常生活中要是无时无刻都带着情绪化生活,这样会造成 身体出现问题。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证身心愉快。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休息,不可以让自己随时处在一个很紧张焦虑的状态。在任何时刻都需要保证身心愉快,保证每天运动的摄入量和饮水摄入量。保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脑供血不足是不会找上你的。
那么,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脑供血不足的有什么症状?
1.时常感到头晕、昏昏沉沉、嗜睡或失眠 ,甚至还伴随着失眠、易怒、心烦等症状。
2.肢体出现不协调、无力,有时也可能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走路不稳、拿不稳东西、运动功能失灵等症状。
3.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表现。
4.莫名出现记忆力衰退,丧失意识。
5.时常感觉浑身无力,精神疲惫,即使是充足的睡眠也会一整天都没有精神,也可能是表现为经常性的失眠。
六,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引起脑充血不足?
1.低血压、贫血
血压过低、贫血,容易造成全身血液供给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低血压: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90/60mmHg)。
2.“三高”
高血压:可使血管内膜受损增生,进而造成管腔狭窄;
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管腔狭窄风险;还可使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增加血液粘稠度,减缓血流,甚至血液瘀滞形成血栓;
高血脂:脂类物质含量升高,易引起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如果斑块破裂,还可形成微血栓,堵塞小血管,影响供血,甚至直接导致脑梗。
3.颈椎病引发
部分颈椎疾病可能压迫到心脏向脑部输送血液的血管,使血管变窄,从而影响血流,造成脑供血不足。
4.心脏疾病
心脏存在疾病,也可诱发脑供血不足。如:冠心病人心血管狭窄,心衰患者心脏收缩无力,都可导致排出心脏的血液减少,从而影响脑部供血。
5.微血栓
微血栓容易堵住血管,造成大脑供血不足。
6.其他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饮酒过度、药物滥用、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可造成大脑供血不足。
【避坑指南提醒】 "很多客人给【医有我伴】反馈,使用了很多国内药物,但都效果一般,又不想手术,问下国际上有没有什么效果比较好的药物,确实是想吃药控制住,【医有我伴】专注于国际药品十年,根据客户反馈也确实发现了效果比较好的药物,从制药水平来说还是日本精益求精,比如高级脑供血不足治疗剂。
改善脑血液循环. 使大脑容易输送营养和氧气,改善脑梗塞后头晕目眩症状等等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的症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头痛、头晕、眩晕疲劳、整天昏昏欲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单侧脸、手脚麻木.肢体无力或僵硬.单侧或肢体某一部位无法控制的痉挛. 昏厥. 恶心、呕吐和血压波动. 突然而短暂的失明。伴随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社交及工作能力下降,对新事物获得信息缓慢,交流困难等等。
七,改善脑供血不足,可以怎么做?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作用:预防血栓形成,降低缺血事件风险。
注意:出血风险患者需慎用。
调脂稳定斑块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稳定动脉斑块。
目标:LDL-C一般需降至1.8 mmol/L以下。
控制血压
目标:通常<140/90 mmHg(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更严格)。
药物选择:ACEI/ARB(如依那普利、缬沙坦)、钙拮抗剂等。
改善脑循环
扩血管药物:尼莫地平(钙拮抗剂)、倍他司汀。
中成药辅助:银杏叶提取物、丹参,需结合证据使用。
控制血糖
目标:空腹血糖4.4-7.0 mmol/L,HbA1c<7%。
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抗凝治疗(特定情况)
适用人群:房颤、心脏瓣膜病患者。
药物:华法林(需监测INR)、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增加蔬果摄入。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酒精摄入<25g/日(男性)/15g/日(女性)。
体重管理
目标BMI:18.5-24 kg/m²,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手术/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70%: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支架置入术(CAS)。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治疗(适用严格指征)。
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神经外科介入或手术。
注:版权声明,本网站平台所有注明来源”医有我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有我伴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进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有我伴”,本平台所转载的文章目的是信息的传递,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涉及请与我网站联系,进行删除。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给个关注并赞一下,【医有我伴】将持续分享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