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印度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这位娶了一名印度血统妻子的美国高官,此行肩负着特朗普交代的特殊使命——说服印度在中美贸易战中选边站队。莫迪政府显然也是做足了准备,不仅为万斯安排了超规格的红地毯仪式,更在会谈结束后3小时内,向美递出了一份“投名状”,即对进口自中国的热轧钢、冷轧钢等22类产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
印度钢铁部长库马拉斯瓦米在新闻发布会上振振有词,称这是印度维护本土产业的必要举措。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项针对中国钢铁的关税政策,与万斯带来的“非美供应链”倡议高度契合。2024和2025年,中国对印钢铁出口量达187万吨,占印度进口总量的28%,而韩国以31%的份额位居第一。不对第一的韩国出手,却专拿中国“开刀”,这背后的政治意味显然不言而喻。

万斯访问印度
更让印度尴尬,或者说可笑至极的是,距离印度交出“投名状”后,不到24小时,当新德里还沉浸在“向美示好”的自我陶醉中时,4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突然发声表示:“对华145%的关税确实太高了,可能会大幅下降关税。”
此言一出,全球股市应声波动,道琼斯指数当日上涨2.66%。更让印度措手不及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摩根大通闭门会议上透露,中美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达成贸易协议。
对此,印度前驻华大使梅农在《印度斯坦时报》撰文批评道:“莫迪政府为了换取美国对印度纺织品关税的让步,不惜牺牲价值187万吨的中国钢铁进口。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来都是交易筹码,印度却当了真。这简直就是一场政治闹剧。”

中印关系
如今印度的“投名状”正在反噬自身。4月23日,印度铁路公司紧急致函财政部,警告若钢铁成本继续上涨,2025年高铁项目预算将超支1200亿卢比。更严重的是,印度本土钢铁企业的“保护”政策,正在摧毁印度中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以塔塔汽车为例,其高端车型使用的汽车板80%依赖中国进口,关税加征后,每吨成本将增加50美元,直接导致利润缩水12%。
在这场与美国的关税博弈中,我们一直保持着战略定力和对胜利的信心。4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任何牺牲中方利益的“交易”,都将付出代价。

特朗普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变脸”并非偶然。华尔街的压力正在迫使美国政府缓和关税战。因为自4月以来,美债收益率呈现出曲线倒挂,美国三大股指累计下跌8.7%。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两头套利”,却在特朗普的关税魔法中暴露了自身的战略短视。
莫迪政府在前几年推出了“印度制造2.0”计划,如今这一计划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拿数据举例,2024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3%,远低于莫迪政府制定的25%的目标。更讽刺的是,印度组装的智能手机中,92%的显示屏、78%的电池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组装经济”的脆弱性,在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中暴露无遗。

印度总理莫迪
那么印度现在面临的困境问题出在哪里呢?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美媒上投过一篇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印度的困境本质是战略定位的迷失。”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其实就是,印度既想搭中国发展的便车,又想在安全和战略上借力美国与华对抗,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在大国博弈中注定失败。比如这场不到24小时的政治闹剧,就暴露了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