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邓愈回到寿春后随即病亡,朱元璋:诛杀他的子女,永除爵位

小柒设计 2025-04-19 16:53:25

1351年,红巾军的烈火点燃了江淮大地的反抗浪潮。泗州富户邓友顺响应红巾军的号召,率领乡勇加入抗元的战争,却不幸死在了乱军之中。

得知邓友顺身亡,他的部下们慌了,纷纷倒戈卸甲,准备逃亡。

当时,年仅16岁的邓愈,身披染血的甲胄,对着溃散的部众高呼:“父兄血仇未报,岂可退却。”

他的声音震慑四野,竟令数百溃卒重拾刀剑,返身再战。泗州城下,邓愈以火攻焚毁元军粮道,斩首百级,泗州乡民对此惊为天人,称他为“少年战神”。

回看邓愈的军事生涯,可以称得上一部血与火交织的传奇史。

他并非天生将才,却在乱世锤炼出了“攻城必克、守城必坚”的赫赫威名。他的用兵之道,既有项羽般的悍勇,也有韩信式的诡谲,更兼萧何的沉稳,堪称元末罕见的全能统帅。

投明主:从草莽豪杰到开国柱石

不久后,邓愈麾下聚拢万人,半数以上为自发投奔的流民与乡勇。他们以竹为矛,以布为甲,屡次击退元廷精锐。

1353年,邓愈率军奇袭滁州,截断元军南下粮道。滁州守将帖木儿不花仓促应战,被邓愈一箭射落马下,滁州城破。

此战震动江淮,邓愈的大名在南方起义军中,如雷贯耳。

两年后,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将南下定远,欲图江南。邓愈审时度势,率领万余部众,渡江来投。

当时,朱元璋对邓愈极为看重,他亲自在营门迎接,授予邓愈“官军总管”的职位,还允许他自领旧部。

可以说,朱元璋给予邓愈的殊荣,就连他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也没享受过。

正所谓“投桃报李”,在元末乱世,朱元璋的好处,也不是白拿的。邓愈投效后的首战,就是攻克溧阳。

溧阳城高三丈,滚木礌石如雨,元将陈兆先据险死守,犹如“铁甲战神”。

然而,邓愈却亲率五百死士,负盾攀城,毫无惧色。城破之时,他血染战袍,身中三箭却不下火线,令元军胆寒。

此战后,朱元璋将最精锐的“铁甲营”交给邓愈,命他主攻镇江。

镇江之战,则尽显邓愈用兵的神奇。

他命士卒连夜赶制草人千具,披甲执旗,列于东门;又亲自率领精兵潜行至西门,以火药炸毁城门。

元军主力被东门草人所惑,回援不及,镇江一夜易主。

此后数月,邓愈连克广德、宁国、常州、池州,帮助朱元璋夺取立足之地应天,切断了张士诚与陈友谅的联络,可谓功勋卓著。

1357年,朱元璋命邓愈统兵攻取皖南。20岁的邓愈,面对的是陈友谅麾下名将邓克明与元将八思尔不花的联军。

邓愈以“围点打援”的战术,佯攻徽州,诱使邓克明出兵救援,却在途中设伏。不久后,邓克明中箭被俘,八思尔不花溃逃百里,皖南平定。

而邓愈,则被派到了江浙,辅佐徐达、胡大海,防备张士诚。

铁血征途:从江淮骁将到洪都战神

1359年,张士诚麾下大将李伯升,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浙东,与邓愈对峙于诸暨城下。

李伯升是张士诚早年起义的“合作伙伴”,颇具军事才能,他依山筑垒,设连环寨十八座,自称“铁壁难破”。

然而,邓愈探查敌营后,却对此极为不屑。

他精选死士三百,夜袭中军大营,焚烧李伯升的粮草,又命士卒以竹筏载硫磺,顺流而下,火攻水寨。

烈焰冲天之际,邓愈亲率铁骑突入敌阵,大破敌军。

不久后,邓愈又被朱元璋派遣到抚州,接纳陈友谅部将邓克明的投诚。

当时,邓克明假装投降,实则在抚州城内,暗藏精兵猛将,意欲生擒邓愈。可邓愈早已知晓了邓克明的计划,他在假意派人安抚的同时,亲率轻骑二百,人衔枚、马裹蹄,一夜疾驰二百里,黎明时分突至城下。

当邓克明的守军尚在梦中时,城门已被内应打开。邓愈单骑冲入府衙,生擒邓克明,平定了抚州。

抚州的丢失,让陈友谅对朱元璋的恨意,益发浓重。朱元璋深知,驻守在洪都城的朱文正,绝非陈友谅的对手。

因此,他再次调派邓愈,奔赴到对抗陈友谅的最前沿。

1363年,陈友谅举倾国之力,率六十万大军、巨舰千艘压境洪都。洪都守将朱文正缺乏战争经验,实际的防务全都落在了邓愈身上。

当时,洪都城墙高仅两丈,守军不足三万,且多为新募之卒,要想挡住陈友谅的六十万“只”恶狼,实非易事。

于是,邓愈立下规矩,凡是言降者,立诛三族,将内心动摇的人,扼杀在了摇篮中。

随后,他又拆掉民房、商户的房梁柱,用作滚木,并集结全城的铁器,铸造箭镞,为洪都守军,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援。

陈军用“吕公车”冲城时,邓愈命士卒以热油泼洒,投火焚车;敌军掘地道潜入,他又以石灰粉撒入地道,窒息攻城士卒。

最危急时,陈军登上西北角城墙,邓愈脱去铠甲,裸身持刀,率亲卫逆战,血浸战靴,刀刃卷曲,将敌军逼退。

战后清理战场,仅西北角一处便收殓尸首八千具。

85日后,当朱元璋援军抵达时,洪都城垣残破如犬牙交错,护城河填满尸骸,却始终未曾被陈友谅攻破。

洪都防守战不仅消耗掉了陈友谅的半数精锐,更扭转了元末争霸的格局。可以说,若无洪都八十五日,又怎么会有鄱阳湖大捷呢?

北伐砥柱:从战场杀神到治世能臣

事实上,邓愈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既能“马上取天下”,也能“马下治天下”。这种文武兼备的特质,让他在朱元璋的集团中,独树一帜。

1368年,常遇春攻克襄阳城,朱元璋派遣邓愈,前去镇守。此时的襄阳,经过元末战乱的“洗礼”,十室九空,城墙倾颓,一片衰败之象。

于是,邓愈划出军田三万顷,所产粮食“三分归军,七分济民”。又重修汉水码头,减免商税,吸引湖广、川陕商贾。

他还兴建了“襄阳书院”,聘请大儒宋濂的弟子讲学,培养士子。三年间,襄阳人口增至二十万,税赋冠绝湖广,成为北伐元廷的重要粮仓。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邓愈位列“开国六公”的末位,封卫国公,岁禄三千石。

可以说,在淮西功勋大行其道的明初,邓愈能以淮泗功臣的身份,进入到朱元璋的核心队伍中,足见他的重要性。

而邓愈的治理之功,又为朱元璋塑造“重民”的形象提供了范例。因此,他还特赐给邓愈丹书铁券,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

1377年,吐蕃酋长朵儿只班叛乱,朱元璋舍弃冯胜、李文忠不用,独点邓愈挂帅。

他以41岁的“高龄”,与沐英率军五万远征。此次出征,可谓是凶险异常,大军需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巴颜喀拉山,沿途风雪肆虐。

然而,邓愈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抵达吐蕃腹地后,他分兵三路,夜袭敌营,焚烧吐蕃粮草,斩首万余,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再次立下汗马功勋。

不幸的是,在班师抵达寿春时,邓愈突然旧伤复发,咳血不止。临终前,他召集诸将,安排后事,将大军交付给了沐英,随即溘然长逝,年仅41岁。

邓愈灵柩抵京时,朱元璋素服出迎,抚棺痛哭:“失吾臂膀矣。”

他追封邓愈为宁河王,命工部以王侯规格营建陵墓。可惜邓愈的这份哀荣,随着太子朱标的早逝,悄然变质。

晚年的朱元璋疑心日重,昔日功臣皆成隐患。

1390年,“胡惟庸案”再掀波澜。邓愈的长子邓镇因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又与蓝玉、傅友德等将领过从甚密,因此被诬指为“结党谋逆”,遭到了朱元璋的凌迟处死。

而邓愈的女儿,作为素有夺嫡之心的秦王朱樉正妃的邓氏,也被朱元璋赐鸩酒毒杀了。他留下的爵位被彻底消除,家产抄没,显赫一时的邓家,就此烟消云散。

邓愈一生“忠谨无过”,死后却也难逃政治清洗,着实可悲可叹。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