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崛起于秦统一前后,被秦压制过后,重整旗鼓的匈奴在汉初迎来了它更加强大的时刻。
在汉武帝之前的70年,匈奴一直是压着汉朝打的。汉帝国在白登之围后,也明白打不过匈奴,因此采取了和亲政策。
虽然汉帝国服了软,匈奴还是经常入寇,劫掠人口,抢夺财富物资,汉帝国不得不在北部维持了大量的部队。不仅如此,匈奴构建了强大的战略包围圈,严重影响了汉帝国的生存空间。
匈奴最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东起辽东以北,向西越过蒙古高原,到达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在汉帝国北部形成了一个半月型的压制形势。匈奴甚至还与青海一带的羌族、青藏高原有所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三面包围圈。这严重影响了汉朝向外扩张的生命线,压得汉朝喘不过气来。
汉武帝断绝和亲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势强盛,决定不再像先辈一样和亲,于是悍然断绝了与匈奴的和亲。
对于匈奴来说,和亲是获取汉朝物资的最佳途径。现在没有了,匈奴自然不甘心,那么劫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从汉武帝走这一步开始,汉匈就注定了要重启战端。实际上,走这一步的汉武帝并没有做好反击的准备,或者说对他未来的对手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刘彘
马邑之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马邑之谋时,汉武帝希望通过引单于入寇,然后通过埋伏的方式消灭匈奴有生力量,从而达到打击匈奴的作用。
汉武帝这招效仿的是当时赵国李牧的做法。然而,此时的匈奴实力远远超过可战国时期的匈奴,即使汉武帝胜利了,也不能形成对匈奴有效的杀伤,何况还没因消息走漏而失败了。
这下彻底惹怒了匈奴,在整个汉武帝时期,匈奴入寇的记录高达16次,基本上每两三年来一下。而且匈奴的每次入寇都很严重,进入汉朝边郡,杀百姓秋千人,将县郡劫掠一空。这些行为表明,匈奴的主要目的从单纯的劫掠变成了报复加劫掠的形式。汉朝不是大肥羊,遭受到如此严重的骚扰,汉武帝不得不以更大规模的反击来应对帝国的损失和臣民的愤怒。
匈奴的掠夺本性在中原帝国北部,匈奴是第一个形成强大国家的游牧民族。全盛时期的匈奴,的确很强大。它拥有三四十万的骑射部队,占据了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还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和河南地。这样的情况下,匈奴的人口大量繁衍。但即使如此,匈奴的人口比起汉来说,还是很少。文帝年间投降匈奴的中行说曾说,匈奴人口不如汉的一个郡。
虽然只有这么多人口,但对于匈奴占据的地盘来说,已经超负荷了。
曾经有一个数据,中原帝国的士兵比例不能超过1/100,不然国家的负担就会过重,百姓的生命就无法保证;但是匈奴那么点人口,为什么能够维持三四十万军队呢?
西汉反击匈奴示意图
因为农耕帝国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进行农业和各种生产,而匈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和物资生产。这是匈奴能够维持强大军队的优势,同时也是匈奴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的劣势。换言之,因为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匈奴必须要靠外来的物资支援才可以维持部落和国家的正常运转。
因此,和亲能够维持汉匈相对的数十年和平的根本原因是和亲附赠的嫁妆,那些物资。现在和亲断绝了,匈奴不得不采取更大规模的劫掠来满足自身的物资需求。
汉匈交锋40年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都发生着战争,是因为匈奴频繁且大规模的入寇,而匈奴大规模入寇是因为汉武帝断绝了和亲和物资来源。因此,这场战争是汉匈双方的选择,也是汉匈双方都不得不做的事,战争一旦开始,就必须嗜血,直到一方彻底倒下为止。
汉匈形势图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武帝熟悉匈奴的作战方式,并找到了事优秀的骑兵将领卫青、霍去病;第二阶段,打通西域,出击漠北消灭匈奴有生力量和夺取地盘。前两个阶段,汉武帝主动进攻,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打得匈奴难以还手,从此漠南无王庭。
但是,匈奴并没有被打趴下,而卫霍已死。因此第三个阶段,汉朝被迫接招,双方有胜有败,总的来说,汉帝国还是逐渐占据了上风。
所以,汉武帝时期双方都必须打这场战争。44年间,汉武帝主动进攻18次,匈奴骚扰16次,这也说明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