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曾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骄傲,2019年营收高达6183亿元,超过了京东和小米之和。
然而,短短两年过后,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走到了,申请破产重组的地步。
不仅公司欠下了7500亿巨款,就连创始人陈峰,也被采取强制措施。
那么,陈锋到底在这20年里,经历了些什么?而海航破产重组后,如今又变得如何?

2025年3月,海南第一中院发布的执行文书上,明晃晃的写着,海航集团因为一笔692元的票据未支付,而遭到了法院的强行执行。
692元,这钱搁到当初,甚至连海航集团的一顿商务宴请的,酒钱都不够。
可如今却。。。。。

海航集团的创始人,陈峰和王健,其实都有着相当不凡的背景。陈峰曾在农信银行工作,王健则有民航局的工作经验。
1993年,他们看准时机,在海南创立了海南航空,而启动资金仅有1000万元。
当时,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陈峰和王健别出心裁,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扩张航空业务。

两年后,他们更是以每股0.25美元的价格,向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发售了一亿股,一举融资到了2500万美元。
而正是这笔融资,为海航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仅6年时间,海航集团就已拥有32架飞机,总资产达到了66亿元。
海航集团也从一个地方性小航司,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航空公司。

2009年,海航集团开始了,更加大胆的扩张步伐。
他们进军保险、期货、证券等多个行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2015年到2016年,海航集团的总资产,从4687亿元飙升至10155亿元,仅一年时间就增长了5487亿元。
与此同时,2016年,海航集团在境外收购上,更是花费了450亿美元,只不过这些钱大部分都是通过举债获得的。

在最巅峰时期,海航集团的业务触角伸向了,金融、地产、物流等足足12个大行业,44个细分行业,几乎都快无所不包了。
2018年,仅电子产品业务一项,就为海航集团贡献了,3000亿元的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近50%。
靠着多元化的扩张,海航集团一度成为了,中国商界的传奇。
然而,也正是这种大而全的扩张模式,为不远的将来埋下了隐患。

海航集团疯狂扩张的背后,是他们大肆采用高杠杆收购资产,然后通过以小博大的模式,进行经营。
到后面,多元化经营也导致了,管理难度加大,而管理层也难以跟上,疯狂扩张的步伐。
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非典、金融危机、油价波动等,都对海航集团的现金流,产生了严重影响。

就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海航集团就曾亏损过13亿元,但幸亏海南省政府及时注资15亿元,这才得以支撑过难关。
只不过,到2017年的时候,海航集团的负债率已高达72%,濒临了债务危机的临界点。
然而,当时的管理层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仍在继续疯狂扩张。
与此同时,随着海航集团的不断壮大,创始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2016年,王健和陈峰的矛盾呈现公开化,陈峰也被逐步架空权力。
仅仅时隔一年后,银监会就对海航集团进行了风险调查,而他们的融资扩张模式,也受到了外界普遍质疑。
此次调查中,银监会发现海航集团的亏损财报,存在多处漏洞,并且还隐瞒了4.4亿元的关联交易。
但更意想不到的是,2018年7月,王健在法国意外身亡,而此前被架空的陈峰,则是重新掌权,然后短期内对高层进行了大规模清洗。

至于陈峰的儿子陈晓峰,也顺势出任了海航集团CEO,这也导致管理层再次发生了大洗牌。
频繁的权力更迭和内斗,让海航集团的决策效率大大降低,也加剧了公司内部的混乱。
而这种无休止的内耗,无疑也加速了海航集团的衰败。

2017年,海航集团的债务已高达6570亿元,即使是靠海南省的财政帮扶,也难以支撑。
一年后,海航控股的商业承兑票据,被中信银行告知兑付困难,拖欠航油费、民航发展基金、员工工资等问题,也被媒体纷纷曝光。
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海航集团开始大规模抛售资产。尽管短期内套现了3000亿元,但仍难以扭转颓势。
很快,资金链的断裂,让海航集团陷入了死循环。

迫不得已之下,他们不得不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但资产的抛售又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造血能力。
而随着债务问题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债权人选择集中撤资,而这也使得海航集团的处境更加艰难。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则成为压垮海航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航空业遭受重创,海航集团的客运量大幅下滑,旅客人数同比减少近50%,直接导致了春运期间的巨额亏损。
2021年1月,海航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重组,债务高达7500亿元。
而创始人陈峰,也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黯然退场。

最终,方大集团以410亿元的价格,接管了海航集团的航空板块,而海航集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重整后的海航集团已不再是,昔日的航空巨无霸,而是一个试图找回核心竞争力的转型企业。
海航集团的破产重组,事实上给各方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7500亿元的债务,涉及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而最终的清偿率不到10%,可谓是全部损失惨重。
另外,2.3万名普通投资者,因“聚宝汇”理财产品暴雷,而血本无归。
大量员工面临裁员和降薪,生计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海航集团的倒下,也给地方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冲击,海南省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海航集团的兴衰史,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
盲目扩张和高杠杆运营的风险,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生存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思。
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才应该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毕竟,惟有脚踏实地,回归本源,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