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奶头乐泛滥成灾,无数中国青少年被荼毒,家长却一无所知

面包飞满天 2025-04-25 12:57:53

编辑|面包飞满天

前言

现在好多孩子好像被手机“黏住”了,盯着屏幕时眼神发直,下课捧着手机刷不停,上课也偷偷摸摸瞅两眼。

这哪是在享受“奶头乐”啊,分明是被这些虚拟快乐“套牢”了!

你看他们作业本上的红叉越来越多,跑步时气喘吁吁直犯懒,连跟人说话都眼神飘忽地像在梦游。

尼尔波兹曼早提醒过:“娱乐至死”。

潜移默化的精神侵蚀

早在2018年就有媒体提到“奶头乐”这个问题

在《全球化陷阱》这本书里,就有过类似的预言:为了管控那些被边缘化的人,有权的人会用各种娱乐手段,把大家困在一个只追求眼前快乐的环境里,让人放弃思考,像婴儿含着奶嘴一样,沉浸在舒适里,忘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

他认为,如果社会充斥着各种娱乐,人们就会变得不爱动脑,不再认真讨论公共事务,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可能因为“太好玩”而崩坏。

简单说就是娱乐太多,会让人越来越浮躁,也更容易变得麻木。

现在校园里流行的各种“奶头乐”——比如刷短视频、打游戏、逛社交平台等等,都是让学生分心的东西。

这些东西的即时满足感很强,一上手就容易陷进去,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很多学生把学习放到一边,只想着“先开心再说”。看起来轻松,但长远来看,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好处。

“奶头乐”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正好击中了我们大脑喜欢“马上爽一下”的弱点。相比那些要付出努力才有回报的事,我们更容易选择眼前的轻松和刺激。

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也提到,人天生容易被短期快乐吸引。只要我们感到被满足,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

这种机制让人更愿意做“马上有结果”的事,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控制住这种冲动,追求那些暂时看不到成果的目标,确实挺难的。

所以你会发现,明明知道这些娱乐容易浪费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刷、去玩。

就是他们的大脑太偏爱“立刻满足”,而对“以后怎么样”这件事,考虑得少。就像现在吃块蛋糕,比以后健康更有吸引力。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即使知道刷短视频、打游戏不太好,还是会一头扎进去。

在校园里,“奶头乐”有各种变形。短视频靠着内容碎片化、算法推荐和强刺激画面,让人停不下来。一刷就停不住,很多人刷着刷着连时间都忘了。

搞笑视频、八卦新闻、美食探店这些轻松的内容,像小钩子一样,把人牢牢吸住。很多学生越看越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手游操作简单、升级快,玩起来轻松,还能让人有“我很厉害”的感觉。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在游戏里统统能体验到,这也让不少人越陷越深。

社交软件也有问题,看上去是跟朋友聊天,实际上很多人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还充满了网络暴力和低俗内容,时间一长,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在这种环境中迷失方向,染上坏习惯。

根据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10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间接近30小时,几乎都是用手机。20到29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占了20%以上,和大学生高度重合。

有一大批年轻人正在被“奶头乐”困住,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娱乐上,真正用来学习、提升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奶头乐”泥潭中的挣扎

在湖南,有个10岁的小男孩叫晓峰,原来是个挺阳光的孩子,不光成绩好,还在班里当学习委员,对科学实验和看书特别感兴趣。

但有一次,他无意间接触到了妈妈手机里的短视频。刚开始也没多严重,他只是每天写完作业后看一小会儿当放松。

可时间一长,他越来越沉迷,刷的时间也从半小时变成两三个小时,到了周末,有时能看上一整天。

晓峰妈妈刘女士回忆说:“有次周末我让他先写作业再玩手机,结果我买菜回来一看,他还在刷视频,作业一点都没动。我一气之下要把手机收了,结果他突然发起脾气,又哭又叫,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样。”

为了多看会儿视频,晓峰开始偷偷在上课时玩手机,注意力也跟着变差,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从原来班里的前几名,掉到了中后段。

更让刘女士担心的是,晓峰还开始模仿视频里那些主播的怪动作,在学校里时不时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举动,引得同学都觉得他变了样。

以前那个懂礼貌的小孩,现在说话总带些网络上的粗俗词儿,有时候还因此跟同学吵架。

“开家长会那天,老师跟我说他现在上课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还常影响别的同学,说他变得浮躁,不像以前那个稳重认真的孩子了。” 刘女士满脸无奈地说。

谁该为此负责?

学生自己也不能全推给外部环境。

很多孩子就是缺乏自控力,学习上没个章法,看到点新鲜事就挪不动步。

在高中那会儿,有高考压着头,还能听老师家长的安排着学。可一进大学没人管了,立马就像风筝断了线——要是没尽快调整状态,马上就迷糊了

上课走神、作业敷衍,学得一点效率都没有。

大学生活一宽松,没人催没人盯,好多学生就开始发懵:“我是谁?我该干嘛?”

每天睁眼脑子一团浆糊,没计划也没方向。只要一有“差不多得了”的想法冒出来,就开始往游戏、短视频那一窝扎,图个眼前轻松,根本不想管以后咋办。

等到毕业要找工作了,才突然发现,人家都有点真本事,自己除了会刷剧、通宵打游戏,啥也拿不出手,到那时候想急也晚了。

很多父母压根不知道“奶头乐”是个啥,别说引导孩子,连自己都没搞明白。

平时忙得脚打后脑勺,回了家只想休息,哪还有心情琢磨孩子怎么想的。等意识到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发呆时,早就晚了。

更糟的是,有些家长自己就离不开手机——吃饭刷、睡前刷,聊天也在刷,嘴上喊着“你别玩手机了”,手上却刷得正嗨。

孩子一看就不服气:“你能玩,凭啥我不行?”与其天天说教,不如先把手机放一边,抽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家长带个好头,比说啥都管用。

结语

青少年老沉在各种让人轻松爽快的东西里,不光是影响他们自己的人生走向,长远看也会牵动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

咱们该怎么一起出力,把孩子从这些过度娱乐的陷阱里拉出来,让他们走上一条更有前途的路,这是个所有人都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参考信源

新财社,2023-02-21,“奶头乐”在大学校园悄然流行,学生以为是消遣,却不知深陷其中

环球网,2018-07-11,张翼: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防止被“奶头乐”

2 阅读: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