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美国国债总额约 23 万亿美元,彼时已属天文数字。短短五年,到 2025 年初,这一数字飙升至 36 万亿美元,涨幅超 50%。美国政府依靠 “借新还旧” 维持财政运转,可这场债务游戏还能玩多久?
对美国政府而言,还清巨额债务并非现实目标,只要能持续 “借新还旧”,游戏就能继续。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市场相信美国有支付利息的能力,核心在于 “还利息” 而非 “还本金”。
一、付息压力大,财政负担重
2025 年,美国需为 36 万亿美元国债支付约 1.1 万亿美元利息,而 2024 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为 4.9 万亿美元。表面看,似乎能够支付,但财政收入还需用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军费等开支,仅美军一年开销就接近 1 万亿美元。因此,真正可用于支付债务利息的资金极为有限。更严峻的是,1.1 万亿美元利息只是当前数字,2025 年即将到来的 “债务洪峰”,将使利息支出大幅攀升。
二、债务洪峰来袭,原因几何?
2025 年,美国总计有 9.2 万亿美元国债到期,其中 6 月集中到期 6.5 万亿美元,形成 “债务洪峰”。这一异常现象的背后,有三大原因:
任期逻辑:拜登政府 2021 年后大量发债,债务集中于 2025 年到期。若拜登未能连任,债务便成 “后任问题”。
债务上限博弈:任期内,拜登多次遭遇共和党阻挠,提高债务上限受阻。一旦获批,需快速发债,短期国债发行快、效率高,成为首选。
利率因素:2022 年起,美联储大幅加息,基准利率从接近 0% 升至 5% 以上,长期国债利率过高。相比之下,选择短期债务,待利率下降后再发长期债,可降低总支出。
拜登政府原计划 2025 年中旬利率降至合适水平,再发行长期债务,以低利率消化高成本旧债。然而,2025 年春天,不仅未迎来降息,债市反而动荡。

三、美债 “三杀”,市场信心受挫
2025 年初,美国金融市场出现 “股债汇三杀”,股市、债市暴跌,美元贬值。导火索是特朗普重启关税战,不确定性政策打击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信心。股市暴跌反映出投资人对美国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悲观预期;债市暴跌表明市场担忧美国政府还款能力;美元贬值则引发全球持有美元资产国家的忧虑。
美债市场直接后果是收益率飙升。美联储此前通过降息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压至 3.86% 左右,短时间内飙升至 4.59%,即便干预后也仅回落到 4.36%。这一逆转堪称灾难性,利率越高,美国政府 6 月发债成本越高。有测算显示,若 2025 年所有到期国债以 4% 利率重新发行,美国利息负担将暴增 2600 亿美元,年付息总额逼近 1.4 万亿美元,给本就入不敷出的美国财政雪上加霜。

四、美联储无力主导新债利率
许多人认为美联储决定基准利率,就能控制国债发行利率,实则不然。新债发行利率取决于市场愿意接受的收益率。若市场同类型债券收益率为 4%,以 3% 利率发行新债将无人问津。美联储虽能影响市场利率,但无法强行决定债券发行利率,否则投资人不买账,再低票面利率也无用。
五、债务违约风险巨大
美国能否选择赖账、直接违约?历史上,英国一战后无力偿还美国巨额债务,强行将债务转为永续债,仅支付利息,结果政府信用一落千丈,英镑也失去世界货币地位,被美元取代。国债违约将导致信用体系全面崩塌,美国政府绝不敢轻易尝试。
不过,6 月债务洪峰当前,美国财政部需筹集 6.5 万亿美元新资金偿还旧债,若失败,将面临 “技术性违约”,后果同样严重。
美国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如今愈发严峻。债务总额飙升,财政收入增长滞后,每年新增利息支出如同一根根稻草,压在财政之上。美国长期依赖全球对美元的信任维持债务游戏,但信任并非无穷无尽。2025 年 6 月是关键节点,美国若能顺利度过债务洪峰,尚可延续;若失败,全球金融市场将迎来剧烈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