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狂造掷弹筒,为什么新四军却喜欢用迫击炮呢?

飞猪说飞机 2025-04-12 14:47:58

【01】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战场上不光有咱们常听说的中正式步枪、三八大盖,还有捷克式机枪、歪把子这些家伙什儿,其实啊,还有两样挺特别的武器,一个叫掷弹筒,另一个就是迫击炮。说到掷弹筒,它可不是一般的手榴弹发射器,用起来挺方便,威力也不小。再说迫击炮,这炮虽然不大,但打出来的炮弹可不含糊,对付敌人的掩体和阵地那是一打一个准。所以呀,在那个时候,咱们的战士们不光得会玩枪,这些掷弹筒、迫击炮也得玩得转,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多几分胜算。

这两种家伙什的用法和特性其实挺像的,都是给前线步兵在中短距离上提供火力帮忙的,在中国战场上它们可是出尽了风头。

那时候,中日两边都挺穷的,工业也不咋地,所以没法跟欧洲那些大佬比,没法大量装备那种大口径的火炮。

因此,那些制作简便、价格低廉的掷弹筒和迫击炮,在中国战场上大放异彩,成了最抢眼的武器明星。

掷弹筒跟迫击炮吧,它们都属于那种能拐弯打炮的家伙,不过呢,它们之间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掷弹筒吧,它比较小巧轻便,用起来挺灵活的,适合近距离快速打击。而迫击炮呢,个头就大了点,威力也更强,打得更远,适合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轰炸。虽说它们都能拐弯打炮,但掷弹筒更像是个小巧灵活的近战高手,而迫击炮则是个远程重炮手,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特点。

掷弹筒这家伙射程不远,但携带起来挺轻巧,特别适合在短距离内干架。一个人就能搞定操作,用起来很方便,非常适合近距离的战斗。

迫击炮打得很远,但带着它走可不容易,所以更适合在远处打仗。要操作它,还得好几个人一起上手。

这两种武器算是步兵支援火力里最简单、最便携的,在中国战场上深得人心。它们因为轻便易用,成为了步兵们的得力助手,广受战士们的喜爱。在战场上,无论是哪种情况,它们都能迅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帮助步兵们更好地应对敌人。所以说,在中国战场上,这两种武器可是非常受欢迎的。

为了打退日军,咱们军队也赶紧动手,造了不少类似掷弹筒和迫击炮的武器。

不过我军的做法有所不同,八路军更倾向于使用掷弹器,到后来,几乎每个小组都配上了掷弹器。

跟八路军比起来,新四军更偏爱用迫击炮,他们拥有的迫击炮数量远远超过八路军,用来提供强大的支援火力。

为啥新四军和八路军会有那么大不同呢?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他们在迫击炮和掷弹筒上为啥做了不一样的选择。看看新四军和八路军,他们在武器装备上的偏好,还真有点差别。特别是说到迫击炮和掷弹筒,两者的选择方向明显不一样。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值得琢磨。新四军和八路军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在迫击炮和掷弹筒上做出了不同的取舍。新四军可能更看重迫击炮的远程打击能力,觉得它在战场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八路军呢,可能觉得掷弹筒更轻便灵活,更适合他们的战术风格。所以说,新四军和八路军在迫击炮和掷弹筒上的选择差距,其实反映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这就是为啥会有这样的不同啦。

【02】

八路军特别喜欢掷弹筒,这事儿得从关家垴战役说起,那场仗是彭总亲自带的头。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掷弹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八路军战士们印象深刻。他们发现,这小玩意儿轻便灵活,威力还不小,特别适合在山地和复杂地形里打游击战。从那以后,掷弹筒就成了八路军的宝贝疙瘩,战士们都喜欢上了它。所以说,八路军对掷弹筒的喜爱,完全是关家垴战役里彭总指挥得当,让战士们见识到了掷弹筒的厉害。

在关家垴那场战斗中,日军的冈崎大队抢占了关家垴和柳树垴这两个山头,还在上面建起了非常坚固的防御设施。

我军头天晚上尝试夜袭,但没能攻下阵地,所以第二天只能硬着头皮正面进攻了。

可关家垴这地界儿,真不是个能硬闯的好地方。它就山顶那么一小块平摊地儿,周围全是陡得吓人的悬崖和峭壁。

日军在直接攻打时,用了像掷弹筒这类武器,布下了个很密的火力圈子,让我军损失惨重,死了伤了好多人。

八路军战士们在冲锋时,一个接一个地在战场上倒下。我们手里的机枪这些直射武器,对躲在上方坑道工事里的敌人,真的很难造成威胁。

战斗场面变得异常胶着,八路军战士们一次次地发起冲锋,前前后后冲击了好几十回。接近两万人的八路军主力倾巢而出,拼尽全力,但最终日军还是找机会冲出了包围圈。

这场战斗给八路军战士们来了个措手不及,他们随后着手反思并吸取经验:得赶紧多造些手榴弹发射器!

山地打仗时,那种轻便又能拐弯打炮的掷弹筒,简直太有用了。日军站在关家垴的高地上,拿着掷弹筒就对我军一顿猛轰。可咱们的人在往坡上冲的时候,手里的直打武器根本打不到他们。

要是咱手里头有足够多的掷弹筒,那关家垴的战斗结果可就得另说了。咱们完全能靠着掷弹筒那拐弯打的本事,把关家垴山顶那块地方给轰成一片烂摊子。

打从那时候起,八路军就动手大量制造和使用起掷弹筒来了。就拿晋冀鲁豫那块根据地来说,制造的掷弹筒数量达到了2500个。

到了抗战快结束的时候,八路军的主力队伍大体上能让每个上前线打仗的小班都配上掷弹筒,用来加强火力。

在华北战场上,八路军经常拿着掷弹筒当“家常便饭”,每次开打,他们和日本鬼子就轮着用掷弹筒,互相“招呼”。八路军这边扔过去,日军那边就接着扔回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投掷接力”。

【03】

跟八路军不一样,新四军没碰上关家垴战役那种惨况,所以他们对掷弹筒没那么上心。相反地,新四军更偏爱迫击炮。

新四军主要在江南这些地儿打拼,那边地势挺平的,所以他们其实不怎么用那种弯着打的火炮。相反,新四军更喜欢那种直接瞄准就开炮的火炮。

所以那时候,日军管着占领区主要靠的就是那些炮楼和碉堡,想把它们打掉得用平射的火炮,可那种火炮太难搞了,咱们部队根本做不出来。没办法,只能用迫击炮来凑合。

迫击炮这玩意儿,它是专门打弧线的,直接往前平着打可不太行。新四军里的兵器制造部门,就想了个招儿,打算给迫击炮加个装置,好让它也能平射。

迫击炮里头原本装了个叫“炮尾”的部件,里面有个用来撞击的小针,它是靠螺丝拧在炮管上,好让炮弹能打出去。大家伙儿通常管这个装置叫“闷头”。

新四军为了打造平射火炮,直接拆掉了原来的炮尾,动手做了一个新的发射装置,样子有点像掷弹筒,上面装有扳机和撞针,方便发射。

这样操作后,原本的炮管和炮架都不需要更换,简简单单就能让原本的曲射火炮升级成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的多功能火炮。

这个特别的创造,让迫击炮在新四军中迅速走红。新四军战士们对这款既能当炮又能灵活运用的武器情有独钟。

【04】

说白了,除了打仗方法上的不同,关键的一点是新四军能自己动手做迫击炮,而八路军就没这个能力了。

迫击炮这东西,说起来其实不咋复杂,但搁那时候华北的八路军兵工厂来看,那可是个大难题。

除了炮弹壳子、火药、还有发射用的药这些难题,最棘手的就是炮管了,特别是迫击炮的炮管,那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要造出这样的炮管,得需要超级精密的工业机器才行,但那时候的华北地区,压根儿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八路军那时候没大量造迫击炮,而是选了掷弹筒,说白了,也是没办法的事,都是被当时那困难的环境给逼的。

新四军那时候自己肯定没有那些高级设备和条件,但他们能想办法买无缝钢管。新四军就在江南那一带活动,周围有不少出色的工厂可以依靠。

1944年那会儿,新四军的第一师派了张渭清那一组人到上海去买无缝钢管。那时候,江浙这边的好多工厂都挺乐意帮新四军这个忙的。

新四军根据地得益于其地理位置邻近江浙地区,使得获取无缝钢管变得容易。同时,不少来自江浙大城市的工人携带先进设备来到了这里,这些都给新四军制造迫击炮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支持。

1942年那会儿,上海党组织为了给粟裕的第一师帮忙,悄悄送了一大批物资到根据地。有二十多台各式各样的机床,还有四百五十多米长的无缝钢管,再加上四百多个迫击炮的撞针。这些东西,数量之大,在整个八路军里都是少有的。

到了1944年,粟裕手下的第1师具备了制造12门轻型迫击炮的能力,同时还能产出500发82型的迫击炮弹。要是把各个旅的修械所产量都算进来,那总共能造出21门迫击炮呢。

可隔壁的八爷,还是得老老实实继续使用他那苦命的掷弹筒。一直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会儿,掷弹筒算是勉勉强强配给了每个主要战斗班,但话说回来,迫击炮的数量啊,一直都跟不上需求。

0 阅读:19

飞猪说飞机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