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风险预警

风险点:
1. 预制菜乱象:使用过期食材(如槽头肉冒充优质猪肉)、加工环境脏乱、标签造假(隔夜食材“秒变”新鲜);
2. 网红餐饮陷阱:宣称“现制现售”实则使用廉价预制包,外卖“幽灵厨房”伪造证照;
3. 奶茶与添加剂滥用:异物问题频发(如蜜雪冰城、茶百道),香精勾兑、木薯粉冒充红薯粉。
历史案例:
· 2024年安徽东辉食品因使用槽头肉制作预制菜被罚573万元,合肥分公司注销;
· 书亦烧仙草、古茗等品牌篡改食材效期标签,被湖北经视曝光。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漏洞与虚假宣传并存风险点:
1. 电池安全隐患:自燃风险未彻底解决,部分车企通过OTA升级“锁电”掩盖电池衰减;
2. 续航虚标与充电骗局:实验室数据与实际续航差距悬殊(如冬季续航缩水50%),充电桩虚标功率、伪造充电状态;
3. 自动驾驶夸大宣传: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全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
历史案例:
· 2024年安徽某新能源车因制动故障致重大事故,司机称“刹不住”;
· 车企通过“实验室特供”模式造假防火玻璃,实际耐火时间仅4分钟。
三、AI与数据服务:隐私泄露与算法黑箱成新隐患风险点:
1. 数据滥用:人脸识别、语音助手未经授权收集生物信息,甚至被黑客盗取用于诈骗;
2. 算法歧视:金融贷款、招聘等领域因数据偏差导致不公平对待特定群体;
3. 深度伪造诈骗:AI生成虚假身份或语音,诱导老年人转账。
历史案例:
· 2024年“主板机黑灰产”通过20块手机主板伪造虚假账号,用于刷单和诈骗;
· 智能儿童手表默认开放麦克风、摄像头权限,沦为“行走的偷窥器”。
四、直播电商与互联网:假流量与假货泛滥风险点:
1. 直播造假:假砍价表演、跨境售假(如保税仓高仿奢侈品)、刷单炒信;
2. 平台监管失职:对商家售假、虚假宣传等问题处理不力,导致退货难。
历史案例:
· 东方甄选“拒不发货”事件引发信任危机;
· 直播间赌石、黄金首饰等“低价捡漏”实为塑料仿品。
五、金融消费:高利贷与非法集资卷土重来风险点:
1. 网贷与虚拟币骗局:年化利率超300%的高利贷、元宇宙理财等非法集资;
2. 教育/医美预付卡陷阱:机构跑路后消费者仍需偿还分期贷款。
历史案例:
· 某金融App通过“礼品卡回收”模式伪装高利贷,实际利率超300%;
· 医美机构用“妆字号”产品非法注射,致顾客毁容。
六、其他高风险行业1. 宠物经济:毒粮事件、宠物医院过度诊疗;
2. 教育培训:虚假宣传师资力量、退费难;
3. 家电与日用品:中小品牌家电质量差、廉价纸巾含荧光剂。
结语:诚信经营是唯一出路从历年315曝光案例看,问题企业往往因短期逐利忽视消费者权益,最终面临罚款、退市甚至刑事责任(如安徽东辉食品被吊销许可证)。2025年315晚会主题为“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聚焦食品安全、数据安全、金融欺诈等新挑战。消费者需提高警惕,企业更应自查自纠,唯有信任才能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