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兆涵
摘要:中国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土特产”产业集群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从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云南省等典型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使相关主体对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服务模式、提升金融科技赋能水平等方式大力支持“土特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建议立足区域特点,完善产业集群工作机制;聚焦行业特色,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创新;突出产业特性,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金融质效。
从陕西洛川的苹果到广东茂名的荔枝,从山西大同的黄花到广西柳州的螺蛳粉,从山东菏泽的牡丹到福建南平的岩茶,每到一处,都要着重考察当地的土特产,并反复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要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土特产”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为金融更好服务“三农”县域、助力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通过对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云南省等“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较为典型的省份开展调研发现,尽管中国金融机构在服务“土特产”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产业研究、产品创新、集群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一、“土特产”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广义上看,“土特产”特色产业是能够充分开发乡土资源、放大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提高区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水平。
(一)分布范围广泛,主导产业地域特征鲜明从范围上看,18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覆盖了全国50%以上的县(区、农场)。(1)从产业类型看,畜牧、水果、蔬菜、粮食类产业是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茶叶、食用菌、水产品、林特花卉、其他特色农产品也有涉及。不同集群立足区域要素禀赋优势,聚焦省域内地位突出、规模较大的主导产业,按照“小品种、大产业”的思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从以县为单位的“块状经济”向以省(区、市)为单位的“带状经济”转变。例如,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在6市7县(区)优势区布局,形成了“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三点联动突破”的优质苹果产业带。
(二)发展模式多样,集群综合产值持续增加不同集群基于产业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集群规模逐步扩大,产值不断增加。以安徽酥梨、重庆柠檬等以林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将大数据、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全链条,生产阶段的智能控制、流通销售阶段的个性化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以山东寿光蔬菜为典型代表的集群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采用“工厂化”理念建成了一套包含“规模化园区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智能化手段监管、专业化技术服务、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特色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效益。截至2023年10月,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 000多万户农民。(2)
(三)政府扶持加力,全产业链不断拓展各地集聚资源要素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从战略、资金、用地、人才和科技等维度加大支持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聚资源、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链条逐步延伸,体系不断健全。[1]例如,福建省出台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湖南省出台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意见,安徽省设立产业集群专项发展基金。在各类政策支持下,产业集群横向一体化和纵向多元化发展潜力不断挖掘。发展较为典型的云南咖啡、涪陵榨菜、湖北香菇等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品牌于一体的闭环发展模式;武夷岩茶产业集群促进茶旅融合,着力将茶文化体验打造成当地旅游的重要品牌。
(四)联农带农力强,致富增收效应明显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增收致富。[2]从调研中看,“党建+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是特色产业集群联农带农的主要形式,并形成了企业引领、合作社跟进、农民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显示,前3批重点建设的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共覆盖1 031个县(市、区),辐射带动1 000多万农户,2022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对应省份平均水平10%以上。(3)
二、“土特产”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特点“土特产”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使相关市场主体对于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在服务范围、融资期限、产品种类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客户主体多样,不同群体资质差异较大随着集群内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联农带农联结机制的健全,“土特产”产业集群内的主体及其融资需求的多样性也在增加。从调研中看,“土特产”产业集群内客户资质差异性较大,除个别农业龙头企业外,集群内优质大型企业不多,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意识不强,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普遍缺乏担保物,“土特产”涉农客户低质低效比重较大。
(二)以融资需求为主,综合服务需求逐渐增加“土特产”产业集群客户的金融需求多以扩大再生产、资金周转等为目的的融资为主。随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推广,部分集群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的现金管理、支付结算、跨境金融等综合金融服务,以及产销对接、供需洽谈、招商引资等非金融需求不断增加。部分粮油、养殖类“土特产”产业集群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增强,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三)融资期限要求较高,季节性和长期性需求并存“土特产”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不同集群和主体的融资需求也有相应的时间特征。例如,粮油类集群农户农忙时节的短期融资需求较多,而林果类产业产品生长周期长(果树一般需要3年挂果,6年进入盛果期),资金回笼慢,更需要匹配较长的资金使用期限。特别是,随着果园更新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项目不断增多,农户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四)金融科技赋能需求增加,对服务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特产”产业集群的智慧化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在数据信息、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以合作共建等形式参与智慧农业服务建设,实现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融会贯通。同时,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正在成为“土特产”产业集群的主流商业模式,农村电商资金需求期限灵活、借贷频率高、时效性强,为银行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服务“土特产”产业集群现状支持“土特产”产业发展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据赋能、拓展服务范围等方式,积极适应“土特产”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
(一)创新集群式金融服务模式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一集群一方案一授权”或批量化、表单化、标准化等审批和准入方式,提升集群式服务效率。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推广集群授信模式,对每类客户统一准入标准、调查要点和审贷尺度,探索构建针对产业集群的专业、高效营销模式,截至2022年末,共审批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集群授信方案194个,合作额度364亿元。(4)
(二)加大对集群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多数金融机构将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服务“土特产”产业集群的主要抓手,通过精准服务对接提供多维度的服务。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邮政集团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优势,借助金融科技,提供全链条、全流程、全产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销售难、运输难的问题。为支持茶产业发展,湖北鹤峰县在茶产业发展中持续推进“1+N”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强带弱、大带小、一带多,满足茶产业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拓展集群内产业链金融服务聚焦“土特产”主导产业链条,部分金融机构基于产业链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为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围绕福建武夷茶产业集群创新推广“兴茶贷”产品,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种植茶农、茶叶综合经营户、制茶大师、茶叶企业等茶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特别是针对武夷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茶产业链,中国农业银行通过房产抵押、林权抵押等方式为茶农、品牌茶业龙头企业及其直营店、加盟店、市场商户提供农村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简式快速贷款、季节性收购贷款等产品,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为符合条件的包装、印刷等配套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四)丰富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体系依托区域性交易中心、行业协会等外部数据或商户交易数据,部分地区创新面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市场主体无抵押物、信用额度不足等问题。[3]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福建分行联合福建银联创新推出“商户云贷”,能够依托商户银联结算数据,为客户量身打造纯信用、全线上的贷款产品,这一产品在食用菌等产业集群得到广泛应用,已为超过1.5万个商户提供融资支持近30亿元。
(五)推广基于场景的综合金融服务围绕生产、销售、流通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打造了覆盖全流程的服务场景,大大提升了包括融资、支付结算、贸易撮合等业务的便捷性。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着力打造由茶产业链智能服务平台、福茶网和中国白茶城等子场景组成的茶产业链综合服务场景,能够为上游茶农提供茶青收购线上预约、推送发布质检报告、市场行情等服务;为下游经销商提供库存管理、订购销售、会员管理等服务;为核心企业整合智能监测、产品溯源、ERP管理等服务,同时,这一服务场景还将农业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把客户画像、数据分析、授信模型、贷后管理嵌入茶产业场景,提供融资、理财、结算、消费等金融服务,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内部循环,全面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四、金融服务“土特产”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一)以地域为核心的集群式服务意识和能力仍需提升调研发现,多数地区的金融机构对于“土特产”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客户服务仍基于传统思路,仅少数机构进行了集群式客户服务探索。部分地区对“土特产”产业发展研究不够,对集群客户需求的深入挖掘不足,基于产业集群特征进行的服务模式创新不多,没有形成专职专业、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客户服务工作模式。
(二)针对不同行业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仍需扩充产业链金融服务方面,现阶段,物流、文旅、养老等集群主导产业周边配套产业的兴起,催生了新的金融需求。但受准入门槛、增信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土特产”产业集群中符合金融机构特别是大中型银行准入条件的核心企业不多,对于集群产业链中这些与核心企业联系不紧密的客户,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和承担代偿责任的意愿不强,因此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的产品服务较少。
综合化服务方面,“土特产”产业集群多位于县域,当地金融机构大多对贷款以外业务熟练程度不够,对于集群客户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跨境金融、贸易融资等需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针对乡村特色产业金融业务的风险防控体系仍需完善农业产业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和难以控制的市场风险,受自然环境的营销较大,且缺乏抵御风险的配套服务保障机制,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出于风险防范考虑,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往往较为谨慎,不够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制约了金融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经验复制推广力度仍需加大“土特产”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共性特征。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例,主导产业为家禽、大豆、苹果的,就分别有12个、12个和4个,如果将统计范围扩展到省级和地市级,主导产业相似的集群将会更多。这些集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和特点相似度高,集群式金融服务开展较好机构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现阶段,各金融机构之间交流沟通不足,原创性强、适用性好的区域性产品和服务模式在金融机构间的复制推广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五、金融支持“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和各地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土特产”产业集群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议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抓好风险合规管理的基础上,整合发挥系统、渠道、科技、产品、市场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创新优化集群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助力“土特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一)紧紧围绕“土”做文章,立足区域特点,完善产业集群工作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特产”产业集群客户分布密集、金融需求区域特征明显,要针对地域特点,探索提升集群式获客能力。一方面,密切跟踪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加强集群式客户特点分析和研判。多家金融机构反映,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和客户拜访,有助于打破对某个产业集群的固有思维,发现市场迫切需求。建议金融机构以区域为单位,对国家和地方重点支持的“土特产”产业集群进行深入调研,把握集群区域特点,选准支持切入点,及时调整相关信贷政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的集群整体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建立完善集群式服务体系。针对同一区域同一集群内客户数量多、同质性高等特点,制定服务乡村“土特产”产业集群的工作机制,通过对集群内每类客户设定统一的准入条件、授信管理、担保方式等,将“零敲碎打”的散户营销模式,转变为对集群内目标客户实施整体营销。
(二)紧紧围绕“特”做文章,聚焦行业特色,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创新深入分析不同行业特点,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针对行业特色,比照同业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精准创新。一是加快新型抵质押融资产品创新。创新推广符合不同“土特产”行业特点、符合产业集群主体需要的抵质押贷款产品,缓解农业主体融资中的抵押担保难题。如对科技水平较高的行业开发推广涉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特产拓展地理标志物质押贷款,对养殖市场主体拓展禽畜活体抵押产品的适用范围等。二是丰富基于场景的金融服务。针对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需求较为强烈的行业和集群,做好金融科技赋能,支持打造智慧粮仓、智慧畜牧等智慧农业场景,加强集群内智慧旅游、智慧市场等重点场景建设,提高场景批量化获客和留客能力。三是拓展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部分“土特产”产业集群产品“走出去”需求,提升跨境金融、贸易融资等服务能力。顺应“土特产”产业产销对接、“出村进城”发展趋势,做好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服务接力,为集群内客户做好全流程金融服务。
(三)紧紧围绕“产”做文章,突出产业特性,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产业集群同时是多个产业链集聚的载体。建议成立专业服务团队,制订和优化覆盖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内全产业链客户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对于单个核心企业引领的集群开展精准服务对接,重点探索基于交易模型,沿着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交易数据流和资金流,识别、锁定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量身定制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上下游中小客户及农户的批量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多个核心企业引领的集群,推动核心企业建立对上下游企业的增信机制,将对核心企业的信贷支持延伸至上下游客户,增强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唐兆涵 中国农业银行
来源:《发展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