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月亮都是大多数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对象,月光是诗人心中酒的相思,小时候接触最早的一首关于月光的诗歌当属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可见古人对月亮的喜爱并寄情于此,情绪如练,长短不绝,忽悲忽喜,欲歌欲泣,甜蜜中有一丝铭心的苦涩,或思乡、或寂寞、或相思……以此抒发心中离愁别绪等感慨。
图@李泉
月夜·哲思
描写月夜翘楚之作当属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部分人对作者知之甚少,而他的成名作却可以称得上“沧海遗明珠,孤偏盖全唐”,成为唐代诗歌一颗璀璨的明星。
作者凭借此作实现了传奇而彻底的逆袭,也因此成就了其人生的高光时刻,惊艳了时光,惊鸿了岁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潮水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张九龄创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否也联想到了此句?“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亮了人们?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中又何尝没有这句诗的影子。诗句中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古今对照,透露出一种哲思,探索着人生与宇宙的终极哲学问题,个人的生命短暂易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永恒长久的,诗中抒发了一种“叹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的人生感慨,但这又是个无解之题,根本找不到答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景观无论历经多少岁月洗礼看起来都亘古不变,而此间人生世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和变迁,渲染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古往今来的无数人,都已如流水相继逝去,面对宇宙中同一轮明月,或许都有过相似的困惑和思考吧!
图@李泉
月夜·愁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了诗人羁旅的忧与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疑问借明月寄托秋天的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及归乡心切,急切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思乡人的眼里,还是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以托明月寄相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自斟自饮难免孤独,举杯邀明月一起小酌,合着自己的影子就有三个人,但是月亮又怎会喝酒呢?
我唱歌月亮徘徊,也只能暂时把它当做酒伴,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与放浪不羁。
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演变成一种相思与愁绪的代名词,就像折杨柳寓意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一样。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
心底是有多少愁思,才能达到这种悲苦凄凉的意境,正好印证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无法言表和排解的愁绪。
而这所有的一切,也只有自己和月亮知道,月华初上,把人间所有的思绪,喜悦的、愁苦的、思念的、悲伤的,统统倾诉给了月亮,而它,不会告诉任何人。
月夜·意境
刘欢《弯弯的月亮》中小桥、小船、小河还有童年的阿娇,远离城市喧嚣,还原了和谐静谧的意境之美,宛如天籁之音,听起来空灵静美,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表白深情互述衷肠的代表作,歌曲也赋予了月亮灵性、人性、温暖和柔情,此情此景唤起听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那里可能是一首歌、一个人、一段回忆、曾经到过的地方或一片风景……
李克勤《月半小夜曲》有着凄楚动人的曲调、跌宕起伏的旋律、直抵人心的歌词,演绎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如泣似诉的悲壮爱情,如天上的明月只能欣赏而无法拥有,内心的凄苦、无奈与伤悲让无数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花好月圆夜,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无关风月,太多的故事和月亮有关,太多的秘密也只有月亮知道。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就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深爱太阳的热烈,也爱月亮的温度,无论是城里的月光,还是乡下的月光,它都借着太阳的光,照亮人间夜晚的每个角落,温暖了人们的心房。
END
文/大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