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晋升有两个硬性条件,要是一样都没有,那就只能看政绩了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21 09:47:49

光绪二十一年,都察院御史刘汝骥获外放任职徽州知府。依循旧例,赴任之前需入宫辞行,恭听太后垂问。刘汝骥受慈禧太后召见时,太后询问其是否已拜谒军机大臣。刘汝骥据实以告,尚未前往。慈禧太后遂告诫刘汝骥,地方任职与身处京城为官情形迥异,日后若欲仕途顺遂,势必要倚赖军机大臣的举荐与扶持。

从常规的施政逻辑而言,地方官员的首要职责,应是造福一方百姓,并依规足额完成朝廷所征钱粮赋税,政绩斐然者,仕途前景自当光明。然而,清代的官员晋升机制却大异其趣,官员的升迁与政绩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性。

或有读者对该观点持有不同见解。在清代官制体系下,不乏地方官员因卓著政绩而频获擢升之例。以康熙年间的于成龙为例,其自知县始任,凭借斐然政绩,逐步晋升至两江总督之位,此为有力佐证。

御史亦承认,确有部分官员凭借卓著政绩得以晋升。然而,从整体层面观之,此类情形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据估计,或未逾十分之一。与之相较,相当数量获得擢升的官员,其晋升并非基于政绩,而是凭借自身背景与履历等因素。

【朝中有人好做官】

在各朝各代的官僚体系中,“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一准则普遍通行。然而,此并非为官晋升的唯一途径。实际上,即便未在朝廷高层拥有人脉资源,若能凭借出色的职场策略,将上级领导侍奉得妥帖周全,亦有获取晋升之可能。

在对清代官制进行深入探究时,不难察觉其中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出身官宦世家或贵族门第的子弟,在仕途晋升方面通常进展迅速,此现象恰如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基于祖孙、父子、叔侄以及姻亲等亲缘关系而实现仕途快速攀升者不在少数,在官员晋升群体中占据相当比例。以汉族官员为例,诸如张廷玉、刘墉、翁同龢等,皆为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在官场的权力与利益格局中,师生关系亦为维系政治利益的重要纽带。与官二代凭借先天家世所获优势不同,师生关系的构建相对便捷。于科举体系下,一旦取得科举功名,师生关系便自然生成。即便对于那些非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之人,亦会不惜斥资行拜门之举,寻求有权势的师长作为政治倚仗,以在官场中谋取一席之地。

就曾国藩的仕途轨迹来看,在其初涉官场之际,倘若缺失座师穆彰阿的擢拔举荐,他绝无可能于短短十年间连获七次迁升,进而成就攻克天京这般堪称绝世的卓越功绩。此中穆彰阿的助力,无疑成为曾国藩仕途顺遂、建立奇勋的关键推动因素。

于初涉仕途之人而言,在朝堂之上拥有人脉支撑,乃是踏入官场并谋求发展不可或缺之要件。若缺失此关键要素,即便政绩卓著、学识渊博,亦难以在官场顺遂前行,所付出的努力恐将付诸东流。

【履历一定要过硬】

履历所涵盖的要素丰富多元,诸如政治立场、科举功名、年龄以及职业经历等。其中,政治立场这一要素,意指对朝廷秉持坚定不移的忠诚,政治上具备高度可靠性,此乃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当时的环境下,并非难以达成。

在科举时代,获取功名绝非易事。能否考中举人、进士,并非单纯取决于学识水平,运气因素亦不可或缺。事实上,部分士子穷其一生钻研学问,却始终未能中举,究其根源,并非学识匮乏,而是运气欠佳。

在清代官场体系中,科甲功名于政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力颇为显著。以知县这一官职为例,拥有进士出身者相较于其他出身之人,在诸多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当面临职位竞争时,即便进士出身者在政绩方面稍有逊色,相较于非进士出身者,其仍更易赢得上级官员的赏识与认可。

在清代官场,对功名的考量已臻极致。彼时,科甲功名是重要评判维度,即便同属进士之列,亦严格区分二甲、三甲;而在二甲进士群体内,名次亦被精确界定,这种对功名细致入微的计较,贯穿于官场的人才评价体系之中。

除了功名因素,年龄同样构成一项关键的硬性条件。从行政效能角度而言,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精力呈递减趋势,部分岗位对官员精力要求颇高,年长者难以胜任。以清代为例,彼时明确规定,针对50岁以上的新科进士,不得委以州县实职,通常会将其安置于教职等相对清闲的职位。

同理,官员的身体状况对其仕途发展亦具有显著影响。在任何历史时期,拥有强健体魄的官员,往往更易赢得上级的赏识与认可;反之,若官员身体孱弱、疾病缠身,时刻依赖药物调养,上级在考量提拔任用之时,通常会持谨慎态度。

在明清时期的职官体系中,工作经历构成了官员晋升的又一关键硬性指标。彼时,诸多职位存在严格的准入限制,“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一规则,便是当时官场长期形成且普遍遵循的惯例,深刻体现了晋升路径的层级性与规范性。

以地方官员任用情况为例,诸如总督、巡抚这类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通常需具备基层任职履历。从晋升路径来看,虽不要求必定自知县起按部就班逐级任职,但至少应拥有知府一职的履职经验。若无此经历,在朝廷的人事任用考量中,便难以获得皇帝的认可。

【什么都没有的才谈政绩】

在官僚体系中,若某位官员既缺乏广泛的人际网络资源,且其他关键客观条件亦未展现出显著优势,那么其在官场竞争中,可供彰显的关键要素便仅剩政绩一项。然而,政绩这一概念,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尽管朝廷针对官员政绩的考核已制定了一系列详细规范,可对于长期置身于官场生态之中的官员而言,几乎都能在政绩层面呈现出较为可观的表现。

究其根源,政绩数据波动频繁且可信度堪忧。彼时,呈奏至帝王案前的政绩内容,多有不实。特别是地方官员,因地处偏远、监管不及,伪造政绩易如反掌。在当时,朝廷秉持务实之治,若地方官能足额完成钱粮赋税上缴任务,且辖区内无显著危害民生之举与违法乱纪行径,便不会对政绩中的细微末节加以深究。

在具体的行政运作过程中,政绩通常并非官员晋升的首要考量因素。特别是对于地方中下层官员,吏部难以全面掌握其详细信息。关于此类官员的升迁黜陟,皇帝多依据督抚所呈奏疏做出决策。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朝廷对于政绩卓著的官员,向来秉持树立典范的态度。但这里所谓的政绩,需达到极为显著的程度。以清代为例,诸多基层官员凭借卓越政绩,自知县之位起,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晋升,最终官至督抚。其中,除于成龙外,李世杰、刘韵珂、陈汝咸等亦声名远扬。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