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商业化一直是难题,比如AI,尽管很多人期待它能彻底改变生产方式,但目前它还只是辅助工具。
机器人也是这样,尽管它拥有“智能”大脑、刚硬四肢并且不需要吃东西,但目前它们很多还只用于展示。
因此,硬科技的“慢热”让很多创业者难以坚持,但宇树科技却克服了这一挑战,不仅连续5年盈利并且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市场。
它成功的原因大概有几点:
1.找到巨头忽视的“价值洼地”,利用复用效应最大化价值;
2.产品上不盲目追求参数,用场景重新定义产品价值;
3.坚持“长期主义生存法则”,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
4.构建技术驱动的敏捷组织,保持战略耐心,小步快跑。
以下是具体分析:
01
技术突围
硬科技公司的“破局方法论”
当波士顿动力的“Big Dog”与ANYmal在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据主导时,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意识到:
百万级的高成本和狭窄的应用场景使得这类产品难以大规模商业化。
他带领团队转向两个被巨头忽视的细分领域:高性价比的消费市场和特定行业的刚需场景。
在消费端,宇树科技瞄准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和极客玩家,推出了万元级的四足机器人,迅速打开市场,成为全球众多研究机构的实验平台。
例如,国外某实验室利用宇树机器人开发了“复杂地形自主导航算法”,国内某高校机器人社团则通过它实现了仿生机械臂的创新设计。
通过降低技术门槛,宇树科技将机器人从“实验室奢侈品”转变为“创新工具箱”。
技术复用的“杠杆效应”:让创新价值最大化
在硬核科技领域,技术壁垒的打造需要长时间投入。宇树科技通过“技术复用”策略,实现了创新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他们深耕运动控制、环境感知、AI算法等底层技术,构建了可跨品类迁移的“技术中台”。
例如,团队在四足机器人上积累的“全身关节力矩控制技术”,经过优化后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H1的研发,使后者在动态平衡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上表现出色。
这种技术复用不仅使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还降低了硬件的成本。
02
产品破局
场景定义需求,拒绝参数内卷
在机器人行业陷入“参数内卷”时,宇树科技以“场景定义产品”的思维,开辟了差异化竞争路径。
场景定义产品的“三步法”:从痛点洞察到价值闭环
宇树科技把产品开发当作“需求解码工程”。
首先,他们通过“技术可行性+市场痛点强度”双维度筛选场景,精准锁定安防巡检、电力运维、农业植保等“高危、高频、低效”作业领域。
比如,针对电力行业高空输电线路巡检场景,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风险高、成本大,而现有机器人产品要么无法适应复杂地形,要么价格高昂难以普及。
团队深入山区电网实地调研,发现巡检机器人必须同时具备“全地形通过能力”“红外缺陷检测”“自主路径规划”三大核心功能,最终研发出集防水机身、多传感器融合与AI识别算法于一体的定制化产品。
在产品定义环节,宇树科技采用“功能组合拳”策略,避免功能堆砌导致的成本失控。
比如,农业机器人并未追求全场景通用性,而是聚焦丘陵地区作物管理的核心需求:除草、喷洒、采摘。
通过模块化设计,用户可根据需求选配视觉识别系统、机械臂或喷洒装置,这种“精准功能供给”既满足了农户的个性化需求,又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产品破圈方面,宇树科技通过“超级场景营销”刷新公众认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其机器人化身“舞蹈演员”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下完成表演任务,央视直播画面中流畅的动作与稳定表现,瞬间点燃全网热议。
此后,他们又与春晚、科幻电影IP《流浪地球》合作,打造机器人舞蹈表演与沉浸式体验项目,将“硬核科技”转化为大众话题。
这种“技术+文化”的破圈营销,成功建立了“技术平权”的品牌心智,使宇树科技从B端市场走向C端认知。
03
商业逻辑
硬科技公司的“长期主义”生存法则
宇树科技的商业成功,不仅源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构建的系统性商业逻辑。
a.成本控制“组合拳”:用技术普惠化解“硬科技高成本魔咒”
硬科技产品的商业化,往往受困于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宇树科技以“技术普惠化”为核心理念,通过创新供应链模式与降本技术,将高端产品推向大众市场。
供应链方面,他们打破传统机器人行业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路径依赖,与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深度合作,通过定制化开发将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的1/3。
比如,与芯片厂商联合开发的专用运动控制芯片,不仅性能媲美进口产品,单价更是从数百元降至数十元,同时缩短交货周期,形成“成本-效率”双重优势。
技术降本则体现在军用级技术的民用转化。团队将航天级姿态传感器、军工级复合材料等高端技术进行工程化改造,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成本骤降。
b.收入结构“两条腿走路”:硬件与服务双轮驱动的价值闭环
为避免陷入“一次性硬件销售”的盈利陷阱,宇树科技构建起“硬件+服务”的复合收入模式。
硬件销售端,他们以“性能-价格剪刀差”快速抢占市场。
通过精准定义场景需求,去除冗余功能,用“够用且好用”的产品定位击穿行业价格天花板。
例如,农业植保机器人仅保留除草、喷洒等核心功能,将成本控制在农户可接受范围,迅速打开下沉市场。
在服务变现端,团队渴望围绕机器人全生命周期挖掘价值。
比如,未来可能推出订阅制服务,客户可按需购买巡检次数或算力资源;人形机器人开放SDK接口,开发者可付费调用底层算法,形成持续收入流。
目前,服务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为长期发展构建“现金护城河”。
04
组织进化
工程师文化驱动持续创新
宇树科技的高速成长,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其不断进化的组织能力。
a.工程师文化:技术信仰驱动的创新引擎
“用工程师思维定义未来”是宇树科技的文化基因。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创始人王兴兴始终亲自带队攻坚技术难题,这种“技术驱动”的文化让团队在核心技术领域保持专注。
比如,在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开发中,团队连续数月进行上千次实地测试,最终实现动态平衡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
为激发创新活力,公司设立“创新实验室”,允许工程师用10%的时间自由探索“未来技术”。
一位参与过实验室项目的工程师坦言:“这里没有KPI束缚,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但又能迅速将想法工程化落地。”
b.敏捷迭代:小步快跑构建市场反馈闭环
硬科技产品落地需要快速试错,宇树科技采用“小步快跑”的迭代策略,将产品开发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
以消费级机器人Go1为例,团队通过社区论坛、线下体验店等多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平均每3个月进行一次OTA升级,一年内迭代多个版本,增加几十多项功能。
这种敏捷机制的背后,是跨部门协作的“作战室文化”。产品、研发、供应链团队在同一个作战室办公,需求问题实时同步解决。
某次紧急版本迭代中,团队在48小时内完成从问题定位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这种响应速度在传统硬件公司难以想象。
宇树科技王兴兴说:“硬科技创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持续发力的马拉松。”
宇树科技用工程师信仰保持技术领先性,用敏捷迭代机制快速响应市场,用战略耐心布局长期竞争力。
这种“既要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的组织能力,正是硬科技公司穿越周期、持续迭代的根本保障。
结语:
对于中小企业创业者而言,宇树的启示在于在硬科技赛道,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单一技术壁垒,而是“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能力。
当你能像宇树一样,用技术创新定义场景,用场景需求反哺技术迭代,或许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这些机器人公司,最应该是向社会公众公布其电池的续航数据。我不怀疑这些机器人跳舞的能力,而是这些机器人跳舞后,是不是比人类更懂得如何寻找电源插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