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觉得,没有啥子事情是朕!做不明白的!
可等我们渐渐长大了,见识到了更多的世界,见识到了更多的事物,就多了许多许多做不明白的事情,这些东西可能源于我们小时候的某些经历,也可能源于人性的本能。
对黑夜的恐惧,对锋利物体的恐惧,对血液的恐惧,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无论怎么说服自己都是没有办法克服的,所以会选择逃避,开灯睡,不做饭,让同学捂眼睛再伸胳膊……
可有一些人,却不得不要不断的不断的去克服这些恐惧,她们就是big胆的代表——医学生,她们让人敬佩,不过有时候,太过大胆也不是好事。
比方说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几位医学生,她们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分享了几张关于上课的照片,照片中,一位医学生托着一枚头骨微笑,配文是“医学生,无所畏惧”。
看到这样的照片,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佩服,因为虽说大众意义上医学生就是应该不怕这些东西,可笔者偏偏有一位好友就是医学生,她让我真正意义的意识到,医学生其实也只是个普通人,该怕的东西一个不少。
好友是一位被迫成为医学生的医学生,成为医学生的契机是她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医生,她的母亲是医生,她的小姑姑是医生,她也因为报志愿时不知道选什么,所以成为了医学院的学生。
然而刚成为医学生的时候,她就无比确定自己不适合当个医生。
为啥呢?
答案很简单——手抖呀!
她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小姑娘,害怕着生命的流逝和死亡,以至于看剧感觉谁要领便当了就会提前捂眼睛。所以当手术刀放在自己的手上时,她感觉操控着生别人生命的自己似乎……并不能承担起这份重任。
“臣妾做不到啊——”
无数个因为恐惧而放跑小白鼠的课后,她这样嚎啕大哭。小白鼠的生命,她都不敢去操控和拿捏,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这样的负担,对于一双柔弱的肩膀实在是太沉重了。
而笔者的朋友在她的班级也并不是唯一一个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所以当看到几位医学生如此淡定自若的举着头骨时确实很佩服,可评论区里的一句话,让大伙都坐不住了。
这是大体老师的头骨!
第1次看到这4个字时,大家可能有所疑惑——大体老师是谁呢?很贵吗?
答案是,这4个字已经不能用贵贱衡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体老师便是实打实的前者。
前一阵子,有一例没有掀起多少水花的新闻,是一位47岁的女教师重返讲台。这位教师曾经是宁波大学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教师,在自己热爱的土壤挥洒汗水,期待着收获桃李满园。
然而不幸的是,年仅30岁的她查出了肝癌,经过几番周折,还是没能挽救生命。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她选择捐献器官,成为可供医学研究的大体老师,盼望在自己死后,活着的人有办法更好的活着。
所以她重新回到了讲台,重新听到那曲熟悉的上课了,重新看到学生们对她鞠躬,慈祥的微笑着,注视着这些希望的种子在她身上划下千刀万刀,探索着医学和生命的奥秘,长成茁壮的大树,而后再进入手术室时,在决定生死的分寸间,稳重而沉着的落下一刀又一刀,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于万一。
于是当初非常非常好奇的问题也有了一个答案,就是我那个胆小的朋友,到底为什么真的能够成为一名沉着冷静的医生呢?为什么心灵那么脆弱的她,能够在恐惧的压迫下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呢?
因为在遇见大体老师的第一天,她就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第一刀,在大体老师身上划下的那一刀,它无疑是冰冷的,可她却听见了生命绽放的声音。因为她知道,有人正用无私的爱,指引着她通往未来的道路,而她也终于拥抱了人生中真正的热爱。
大体老师就像是天使,她们的灵魂如此纯白,不仅超越了世俗礼教的束缚,而且将自身完全置之度外,所以大体老师不仅仅是珍贵的,也是一定要被尊重和小心对待的,便如医学生们在解剖课上的第1一课,就是被老师郑重其事的告知这件事。
所以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几位同学做的事情如果属实,无疑是没有对大体老师做到应有的尊重,校方也迅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们期待着这件事能有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结果,不要有更多类似的行为化作一盆盆冷水,浇灭如那位女教师一样燃烧着的火焰。
写在最后确实会有些同学在面对小白鼠,人体模型,甚至需要解剖的人体时,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恐惧——你怕的东西我不怕,我比你在医学上肯定做得更好,这种事确实容易产生骄傲心理。
但比起这种在心理上意识的所得,能够真正领悟医学的精神,将救死扶伤之志,大医精诚之愿揣摩进自己的血脉,才能够在这条路上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这件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