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预计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涌入职场,人数比2024年多了43万,再创历史新高。这反映出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但也意味着就业竞争更激烈了。虽然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推出300余万个岗位,可供需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传统行业和中西部地区,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

从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结构性矛盾很突出。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领域岗位需求大增,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5年校招岗位就增长了40%。但土木工程、文科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就不太乐观,就业率持续走低。
同时,地域差异也很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吸纳了超过60%的高端岗位,中西部地区因为产业基础不够好,人才都往外流。 面对这些就业压力,毕业生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先说考研,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速度变慢,分数线普遍降了10%以上。考生的考研动机也不一样,大约30%的人是想在本专业深入研究,50%的人想通过跨专业考研,转到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这些热门领域。

现在在职研究生也越来越受欢迎,一些互联网公司还会给员工补贴学费,鼓励大家提升学历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 再看就业,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相关领域,像新能源、AI、银发经济等,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有高校计算机专业90%的毕业生提前和互联网企业签约。基层就业也逐渐受到关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吸引了不少毕业生。不过,偏远地区配套资源不足,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的一大难题。

还有创业和灵活就业,科技型创业发展很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像AI教育辅助系统就获得了天使轮融资。灵活就业占比达到18%,很受Z世代喜欢,但只有45%的灵活就业者买了养老保险,职业稳定性不太好。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和高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通过“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挖掘岗位资源,重点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合作。还实施“百万就业见习计划”,推广“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高人岗匹配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新兴领域就业。

对普通人来说,一方面竞争更激烈,企业更想要既有技能又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文科生转行压力很大,而且热门行业和传统行业起薪能差2 - 3倍,但热门行业竞争大,涨薪空间也小。另一方面,数字化就业带来了新机遇,像AI面试、远程实习越来越普遍,还催生了“数字游民”这样的新职业。同时,职业技能更新变快,大家需要不断学习。另外,Z世代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灵活就业接受度也在提高,但要注意社保和职业断层的问题。
未来,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策协同,打通教育、产业、社保之间的障碍,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企业也要承担责任,提供实习和培训资源;毕业生自己则要提升跨学科能力,积极规划职业。1222万毕业生的就业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只要政策、企业和个人一起努力,就能催生新的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