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新高考改革的变化之一,就是将原本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与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普通本科批,考生需在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统筹所有选择。
这一调整看似简化流程,实则暗藏三大博弈:

专项计划“隐形门槛”:
改革前,国家专项、地方专项是单独批次填报,考生可额外填报专项计划志愿,不影响普通批次的12个志愿额度。
但合并后,考生需在48个志愿中为专项计划预留名额,会挤压普通院校的填报空间。
竞争格局重构:
专项计划不再单独设批次,可能导致高分考生集中填报优质高校的专项组,间接推高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
例如,郑州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的专项组,可能因报考人数增加而竞争更激烈,导致专项分数线与普通批次趋同;
还有,原地方专项计划是在一批录取之后,二批开始之前录取,相当于给一批压线上下的考生“多一次录取机会”。
合并后低分考生若未将专项计划排在靠前志愿,若策略失误,则可能错失专项计划的“兜底”机会。
调剂风险升级:
每个院校专业组可填报6个专业,专项计划组内常混搭冷门专业。若服从调剂,可能被迫接受非理想专业;若拒绝调剂,则面临退档风险,一旦退档,本科批次就算结束了。
而之前专项不服从调剂,就算被退档,也不会影响普通本科批的录取。
破局策略:科学分配48个志愿的“黄金比例”
策略1:梯度设计法则
将48个志愿分为三档:前10—15个填报专项计划中的“冲高”院校,中间20—25个填报匹配的专项或普通院校,最后10—15个作为保底志愿。
策略2:专项计划“精准狙击”
优先填报专项计划:将符合条件的专项组放在志愿前列,避免因排序靠后导致分数“被普通志愿截胡”。
关注组内专业构成:例如,河南师范大学地方专项组若包含“化学(师范)+生物科学(非师范)”,考生需评估能否接受调剂到非师范专业。

说在最后: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起点
此次合并弱化了专项计划的独立性,强化了分数优先原则,但要求考生更早明确目标、更精细地设计志愿结构。
建议考生结合个人分数、选科及职业规划,在48个志愿中科学分配专项与普通院校的占比,并充分利用官方提供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降低风险。
2025年河南高考改革,本质是用“48个志愿”考验考生的战略眼光。在这场博弈中,精准的数据分析(如近三年专项计划录取位次)+ 灵活的选科组合,将成为破局关键。
“未来拼的不是‘考多少分’,而是‘用分数换多少可能性’。”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我是河南商丘做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李明泽老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观点,升学方面有疑问的也可以咱单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