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康熙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的确很有天赋。清兵入关后,从顺治到宣统,10代君主,一共生了84个皇子。其中康熙生的35个,几乎占了一半,真不愧是“大清第一巴图鲁”。

只不过,康熙这些皇子,有些5岁不到就夭折了,所以就没能序齿(只有3岁而逝的十九子胤禝是特例)。因此,康熙在册的皇子,共有24位。
康熙二十四子,“九子夺嫡”最小的是老十四,那么前14个阿哥中,不参与夺嫡的前五个儿子的人生如何?他们都能得以善终吗?
早夭,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老六胤祚和老十一胤禌,都是早夭。
老六,6岁夭折;老十一,也只活到了12岁。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老六胤祚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她也是老四和老十四的母亲。
据说正是因为老六早早夭折,才让承受了丧子之痛的乌雅氏后来对小儿子老十四过于偏心,心中也不记得老四的好,导致兄弟二人从小就玩不到一块,长大后还成了对立派。不过这是后话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雍正那些不参与夺嫡的前几个兄弟。
老六胤祚和老十一胤禌都早夭。剩下的三位,就是老五、老七、老十二。

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母亲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虽说他和老九胤禟同母,但在品行上却天差地别。比起奸诈的老九,老五就要愚钝、单纯多了。
也有人会疑问,在“九子夺嫡”的背景下,包围在政治旋涡之中,他怎么可能单纯呢?
这主要是因为老五的成长环境太特殊了。老五是他的奶奶,也就是康熙朝的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带大的。
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康熙的嫡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侄孙女。这位太后文化水平虽有限,但政治背景过硬。又因为她没有孩子,对老五胤祺疼爱有加,将他保护得非常好。

老五6岁开始上学,因为自幼说满语,所以背汉文怎么也背不下去。而且宠爱他的祖母还说,乖孙子不想学就不学了,有奶奶在,不怕。结果,这个老五胤祺也很听话,就真的不学汉文了,有祖母护着他,也没人敢管,毕竟连康熙都不敢管。
于是,在老五9岁时,他就迎来了一次大型“社死”现场。
某天,康熙对大臣炫耀说,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很严格又很认真,连着吹嘘了七八天,天天都在念叨。
终于,康熙就领着一堆大臣去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当时的老八才7岁,能把十几本儒家经典读下来,实属不易。
年纪大的水平就更高了。老二胤礽身为太子,这些书别说读了,现场背都没问题。老大胤禔,我们暂且不管他长大之后如何,最起码在小时候,他展现出的智力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后来大家将目光望老五胤祺,只见老五支支吾吾。康熙自知老五从小就不爱学习,对于儒家文化一窍不通,所以康熙一脸尴尬,只让老五朗诵了一篇满文课文,大臣们也勉强听完,气氛尴尬地收场了。

总的来说,老五其实是一个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的皇子。不过,因为祖母的庇护,胤祺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康熙在封爵时从没把老五落下过。年仅20岁的老五就受封成了贝勒。
可假如我们硬要找出胤祺的高光时刻的话,那还得数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中的“跪抱劝父”。
在《雍正王朝》历史剧中,是老八胤禩“跪抱劝父”,老四胤禛“徒手握刀”,其实在历史上这环节是老五胤祺。
当时,康熙怀疑老八与老大结党,想谋害废太子胤礽,就要索拿老八时,老九和老十四就突然蹿出来当众顶撞康熙,现场叫板。这便彻底激怒了当时本就心绪不宁的康熙,拔出了佩刀,当场就要活劈了老十四,吓得在场的人不知所措。
关键时刻,老五胤祺扑过去,跪下抱着康熙,这才缓和了康熙气愤的情绪。别的阿哥这才反应过来,如此,闹剧才算是了结了。

事后,康熙很欣赏老五的品性和做法的。于是将老五胤祺晋升为恒亲王。当年一共只有三位亲王,另外两位是老三诚亲王胤祉和老四雍亲王胤禛。但这就能证明老五可以和老三、老四一起参与夺嫡之争了吗?
不能,因为老五的确能力不行。康熙五十六年,77岁高龄的孝惠太后寿终正寝。当时老五胤祺想主持奶奶的丧礼,尽自己的孝心,但被康熙当场就拒绝了,并表示朕要亲自主持。
但最后主持的是老十二胤祹。可见,哪怕是在老五最该承担的任务上,康熙对他都缺乏信心。因此,老五没有参与夺嫡主要还是各方面水平达不到。
也正因为如此,老五安安稳稳地带着他的亲王爵位活了一辈子,最终,在雍正十年因病去世,终年54岁。
这就是老五胤祺,一辈子稀里糊涂、平平庸庸,但也的确没少享福。

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他没有参与夺嫡的原因很简单。
一是身体上有残疾的。据说康熙三十五年,老七在随父亲康熙出征噶尔丹时,腿部受伤导致他瘸了。
二是性格上的,老七为人相对柔和、谨慎,不愿意卷入斗争漩涡。
于是,受性格和身体的影响,老七有意远离了夺嫡纷争,安心做起了自己的太平皇子,跟谁都是笑呵呵的,没事就伺候伺候父亲康熙。
每次封爵时,他也都能凭着岁数按部就班地获封,从没落下过。康熙四十八年就已经是郡王,虽说很早就是郡王,但他没啥野心,一心扑在家里,只想做个“文艺宅男”。
所以到了雍正继位之初,又被雍正封为了亲王。

一心宅家里的老七妻妾可不少,他一共娶了7个老婆,生了17个孩子。老七最大的业余爱好,练练书法,修身养性。值得一提的是,老七的书法水平,在几个兄弟中应该是仅次于老三胤祉。每每参与书法竞技,都能得到康熙的赞许。
雍正登基后,需要给父亲康熙的陵寝写碑匾的时候,雍正想都不想,就直接推荐三哥允祉和七弟允祐,可见他的水平也一定是相当不错的。
到最后,老七和老五一样,也是安安稳稳地戴着自己的亲王帽子,做了一辈子的太平王爷。
说起来,纵使不去夺嫡,若真能像老七这样过一辈子,也不能算是可惜。
比如像老十二胤祹,就没那么平稳了,说祸从天上来时,真是躲也躲不开。

老十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没参与夺嫡,一方面是因为受他的养母苏麻喇姑影响,一生无欲无求;另一方面,他的能力又不像老十三那么强,性格也没有老十四那么勇猛,所以在众阿哥中不是个显眼包。
那老十二有什么特长吗?还真有。一般人可能猜不到,老十二热衷于研究宫廷礼仪,尤其擅长主持丧礼。
前面提过,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丧礼就是由老十二主持的。丧礼搞得很隆重,效果很好,老十二也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肯定。以至于再后来,康熙的嫂子,也就是福全的媳妇过世,也是由老十二来主持丧礼。
后来,康熙朝晚期一些礼仪性的活动,也都经常安排给老十二来操刀。只不过这些都是康熙五十六年之后的事了,相当于夺嫡大戏即将上演大结局了,老十二才刚刚冒头。

那时他只是贝子,就是想夺嫡基本上也没戏唱了。他唯一能发光发热的只剩主持丧礼。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其丧礼也由他主持的。还因为主持得不错,老十二被雍正晋升为郡王。
但好景不长,晋升郡王没过几天,雍正就下令追查户部和各地方府库的财政,要求历任长官补齐其在位期间所产生的各项亏空。这一查可就查到老十二的脑袋上了,因为在他主持皇太后的国葬期间,内务府亏钱了。
按说这当初也是按康熙的要求操作的,要把皇太后的国葬办得隆重,难免有亏空;即便有了亏空,这在康熙朝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可问题难就难在,雍正登基以来要干的第一件大事——追缴亏空。如果放兄弟一马的话,那下面的钱可就不好追了,雍正不能执法不公。于是,雍正就勒令老十二,即便你是朕的兄弟,也必须得把钱还上!
可老十二在康熙朝的爵位只是贝子,俸禄少得很,实在穷得还不上钱。于是,老十二就干了件特别出格的事。将家当搬去大街摆摊叫卖去了。
历史剧《雍正王朝》里老十摆摊的剧情,其实是挪用自老十二的故事。这件事表面上看丢的是老十二自己的脸,可实际上打的是雍正的脸。

气得雍正先把老十二从郡王又降回了贝子,这还不解气,过了几个月,又找碴儿把老十二从贝子降成了镇国公。
不过,老十二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心理素质好,被打击也无所谓,日子该咋过咋过,就在家安心歇着。
直到雍正八年,在老十三的丧礼期间,老十二才恢复了郡王的爵位。老十二还主持了雍正的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的丧礼。甚至雍正的丧礼也是由老十二主持的,且因为主持效果良好,老十二还被乾隆晋升为亲王。
最终,老十二在送走了“九子夺嫡”的所有参赛选手后,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才以79岁的高龄过世。
他是康熙所有的皇子中离世时岁数最大的一个,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别样的胜利吧。
以上便是前5位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的人生。

其实,康熙“九子夺嫡”中的儿子,个个都是人才,佼佼者,所以,兄弟中总有那么几个是识时务者的,或无欲无求的,平平庸庸的。要不,个个都想夺嫡,恐怕要从祸起萧墙演变成一场血雨腥风的内战了。
所以不参与夺嫡的这三兄弟都得以善终,比起夺嫡的几个兄弟过得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