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拿下荆州后害怕蜀汉报复,就向曹魏投降,也因此身份还获得曹魏的官方认可,可打赢夷陵之战后又飘了,立马反水背叛了曹魏,然后又害怕曹魏报复又跟蜀汉结盟。
其实曹丕三路伐吴的时候,刘备还有点想法,结果让陆逊一封信给怼回去了。人家孙权所谓求和就是荆州我不给你,夷陵之战的惨败也不可能给你补偿,咱们以后就这样,你别来打完,我也不去打你。但是你要真来了,我就继续揍你。
其实夷陵之战最赚的是魏国,不费一兵一卒,吴蜀关系破裂,蜀汉大损,短时间不再对魏国有威胁,专心搞东吴就行。东吴赔了名声拿了荆州,孙权接受魏国封的吴王,加上个背刺盟友的名声。并且夷陵之战后蜀汉无力再战,魏国趁机连年对东吴发动战争。蜀汉最亏,丢城损兵折将,缓了好几年诸葛亮才进行第一次北伐。
有人说如果这个时候,刘备遣使入魏,合作共同伐吴,曹丕同意嘛?
曹丕会同意,但是刘备那么干就意味着承认禅让的合法性,承认他刘备才是最大的汉贼。
所以说这个如果根本就不成立。因为刘备起家就是打的除贼扶汉的旗号,如果刘备找曹魏联手,就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从他决定偷袭刘备所占据的另外一半荆州时关羽必须杀,拿下荆州刘备会带兵来报复,也必定是水陆并进,而关羽就是刘备的水军统帅,孙权杀了关羽刘备打荆州只能依靠步兵。
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荆州与凉州的战略价值一样,凉州盛产马匹可以组建骑兵,占据凉州有了骑兵进而可以威胁关中地区,其实刘备完全可以放弃荆州转而继续与孙权合作去北上打凉州,但从个人情感以及政治角度看刘备必须打荆州。
再者为兄弟报仇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如果不马上拿回荆州,以后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出都出不去。后面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这里插一句:曹丕在位期间主要是夺回臧霸在徐州的权利,另外曹丕伐吴还要平衡世族与宗室之间的关系,征伐东吴又要准备战船,北方河道又太小大型战船打造更需要时间,刘备伐吴的初期也是教科书式的战法他派兵包围了孙权侄子所在的一个城池想引诱陆逊救援半路打伏击,陆逊因为内部问题所以一直拖着没去救,这一拖刘备这边就不行了,刘备想的是速战速决一旦形成消耗战时间一长就对刘备不利。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曹丕要孙登去做质子,孙登可是孙权看好的继承人,怎么可能去做质子就没答应,曹丕感觉被骗了就三路伐吴,孙权这才跟蜀汉求和。
有人说明明是被孙权摆上台面的。被当刀子使,人家求和意图很明显了。你蜀汉已经不行了,我给你一个台阶,要不然,不答应求和,当刀子分担曹魏兵力。你只能现在死。
孙权在夷陵之战损失也大,东吴老将们基本全部完了,夷陵之战孙刘都没得到好处,东吴这边要不是陆逊估计也赢不了,而且陆逊知道诸葛亮和赵云抵达白帝城,曹魏有动作立刻建议孙权派人和刘备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