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政治格局的演变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东西部之间与南北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博弈,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很久很久以前,西部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当我们探寻已发现的中国古文明遗址时,会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占比要远远超过如今势头强劲的东部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西之间政治势力的较量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主流。
追溯到那个古老的时代,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虽历经漫长岁月,甚至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但它们都在诉说着东西部之间的权力更迭。而开创华夏大一统的秦朝,最早的起源竟是西部地区一个依附于周王室的小部族。这个小小的部族,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崛起,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无独有偶,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大汉王朝也是沿着秦人征服山东六国的道路继续前行。在东西的较量中,西部往往可以轻松碾压地处东部的政治实体,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这与中国的地形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翻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势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中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而中西部则是高原、山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种地形差异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气候,也决定了中国的河流以东西流向为主,只有西南横断山脉和西北阿尔泰山脉的少数外流河例外。
西高东低的地理大趋势,使得东部在面对西部时,地形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地处西部的政治实体只要守住地理分界线上的几处险隘,就能有效遏制东部政权相对优势的兵力。比如著名的函谷关,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战略地位极高。秦国在战国时期就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抵御了多次外敌的入侵。在西部的重重险阻之下,东部的势力若想突破,难度极大。
除了地形的优势,古代中国经济格局也为西部加分不少。《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关中地区有这样的描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见,关中的富足程度令人惊叹。再加上同属于西部的巴蜀、河西等地,西部的经济实力全面碾压东部地区。而当时的南方地区,在经济上基本是不入流的存在,正如“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所描述的那样。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东西较量的故事在中华文明早期延续了千余年后,随着两汉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西部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开发,环境破坏严重,相对于东部的经济优势逐渐削弱,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西差异随之减弱。
与此同时,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两大方面。《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方诸郡人口普遍比西汉时增加。扬州、益州、荆州等地在东汉时期增长明显,相对而言,北方人口则相对减少。这是因为作为政治核心所在的北方,很容易陷入战乱,而战乱就推动人口大规模地向相对稳定的南方迁徙。比如西汉末年,中原地区的群雄逐鹿,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南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群雄并起,又一次引发了人口南下的浪潮。
人口的流入,必然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土地开垦。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基础薄弱的鄱阳湖、洞庭湖地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北方经历数十年的政治动荡与战乱,人口锐减,经济破坏严重,正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形象地描绘了北方地区当时的惨状。
此消彼长之下,南方已经具备与北方抗衡的实力。于是,到了公元208年,扫平北方的一代枭雄曹操大举南下,而南方的政治势力孙权的江东集团,与整合了刘表残余势力的刘备集团合作迎击曹操大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着北方的大军,本以为可以一举南下,统一天下。然而,孙刘联军凭借着长江天险和出色的战略指挥,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赤壁之战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以赤壁之战为分界线,中国政治进入南北抗衡的历史阶段。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南北之间的较量成为了主旋律。只有唐朝统一天下是沿着东西走向进行的,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结束五代乱局、元统一天下……都是南北方向进行的。
与这一政治格局的变化相对应的是,那些曾经把控东西交通要道的关隘地位大大下降。比如战国时期秦国依仗的屏障函谷关,在经历战国到秦汉的辉煌后,逐渐走向衰落,关中的门户转移到潼关这一要点。上党高地扼天下要冲,威逼长安、洛阳的战略地位也因为西部的衰弱而大幅下降。与之类似的还有扼守秦国入楚要道的武关,以及连接山西和华北平原的太行五陉。
与此同时,政治中心大幅度东移。夏商两代的政治中心在现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武王灭商之后,政治中心进入关中腹地,这一时期长达一千多年。东汉之后,东部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即便是关中本位的关陇集团建立的隋唐两个王朝,在着力经营长安的同时,也不得将洛阳升格为陪都。唐朝以后,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北宋时,首都还在中原腹地的开封。明清以后,中国的都城就已经在十分靠海的南京、北京之间徘徊了。
伴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南移,南北之间的交通也成为之后历代王朝着力经营的项目。从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到现在数条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都是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的。
而赤壁之战除了带来政治格局的变化,还为中国军事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曹操中路突破、孤军深入,最终导致了失败,这一教训,以及后来曹丕时代的石亭大败,都启示了后来的将领:一旦南北相争,单纯选择一个方向进军风险太大。最好能够实现多路并进,从而分割南方政权的兵力和物资,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七十多年后,西晋武帝司马炎成为第一个实施这一南北战略的君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传统中原政权南北相争的标准模式:
西路,占据关中下汉中,取巴蜀。从而获得在长江中游的优势,接着顺江而下,对南方政权形成有效压制。
中路,从中原腹地的河南出发,穿过南阳盆地,撕开依托汉水的襄阳樊城防线,之后沿汉江而下进入江汉平原。夺取九省通衢的武汉,就可以切断长江,取得南方地区一分为二的有利态势。不仅可以牵制两湖地区的力量支援下游,也可以与从巴蜀而来的援军会合,强化己方的优势。
东路,以彭城为出发点南下。向西渡过淮河,取寿春、占合肥,在巢湖训练水师,进而入长江,威逼南方的政治中心南京。向东(这条线路在隋唐以后才出现),沿运河一路南下直指扬州,渡过长江截断南方尤其是宁绍平原过来的物资和援兵。除了元灭南宋和解放战争后期作战以外,几次南北战争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
与之相对,汉中、两湖和两淮能否坚守成为南方政权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这种南北较量的模式是以赤壁之战为起点,逐步完善起来的。吸取赤壁之战的教训,多路前进取胜的概率要大得多。像前秦苻坚和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他们一路直驱而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回顾中国历史从东西较量到南北抗衡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是多元而复杂的。地形、经济、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相互辉映,构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
从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丰富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局势,还是应对各种挑战,我们都能从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中国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挖掘,去领略其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