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每日需处理的事务不仅数量庞大,种类也极为繁杂。想要成为一个好皇帝,绝非易事。然而,当一个勤勉尽责、几乎被政务压垮的皇帝,却被世人误解为昏庸无道、贪财好色的暴君时,他又会作何感想?
雍正六年的一天,川陕总督岳钟琪在家中休息时,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起初,岳钟琪并未在意,以为只是某个落榜书生试图通过他谋取官职。然而,当他仔细阅读信件后,冷汗直流,心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名字——年羹尧。
三年前,岳钟琪曾指证年羹尧,导致其被判九十二条大罪,最终被赐死。年羹尧的覆灭,表面上是因其嚣张跋扈,实则是因为他手握重兵,威胁到了雍正的统治。岳钟琪深知,自己如今的位置同样敏感,而这封信更是触动了他的神经。
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人,虽手握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兵权,但他并未因此受到雍正的猜忌。然而,这封信的前半段将雍正描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后半段则试图以岳飞后人的身份,煽动岳钟琪起兵造反。岳钟琪深知,一旦这封信的内容泄露,自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岳钟琪迅速展开行动,找到了送信的书生张熙。经过严刑拷打,张熙始终不肯透露幕后主使。岳钟琪心生一计,假意支持张熙的“反清复明”计划,并邀请他与其他官员会面。张熙信以为真,将幕后主使曾静的计划全盘托出。
曾静是一个没有功名的乡野村夫,因阅读明末学者吕留良的反清著作而萌生反意。他误信了八皇子允祀家仆对雍正的诽谤,认为清朝气数已尽,于是策划了这场谋反。他选中岳钟琪,正是因为其手握重兵,且是岳飞后人。
雍正得知此事后,并未立即处死曾静,而是与他展开了一场公开辩论,澄清了所有污蔑之词。这场辩论被编撰成《大义觉迷录》,雍正要求全国百姓阅读,并派曾静师徒四处宣讲,以正视听。
然而,乾隆继位后,立即将《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并下令处死曾静和张熙。这一举动不仅违背了雍正的初衷,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乾隆的决策,无疑为这场风波画上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
雍正年间的这场谋反风波,不仅揭示了皇权与民意的复杂关系,也展现了历史的多面性。雍正的宽容与乾隆的决绝,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