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美国,武装欧洲,马克龙欲效戴高乐为何画虎不成反类犬

为民评历史故事 2025-04-06 03:33:0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欧洲必须加强独立自主,不能当美国的追随者!”

这是法国总理马克龙从上台伊始,就一直在强调的话题。

从顶着美国的反华压力,宣称要深化与中国合作,到质疑美国安全保障,提倡欧洲要有自己的武装,甚至表态法国愿意承担欧洲的核保护伞职责。

马克龙上任之后,确实时常发出忤逆美国的硬气言论,不由让人想起了当年坚定维护法国独立自主的戴高乐。

但,同样是试图推动由法国领导的欧洲独立,为何戴高乐成功维护了法国的大国地位,被誉为法兰西最后的荣光,而马克龙却把自己作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小丑?

戴高乐荣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昔日的世界中心欧洲却随之陷入了困境。

这种困境不只是因为欧陆国家本土普遍沦为战场,被战火来回蹂躏,给这些国家的经济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统欧陆强国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

德国作为战争策源地、发起国,自然被一踩到底;

意大利同样是轴心国之一,虽然半途“反正”,但也难逃清算;

唯一从一开始就站对了阵营的法国,在战争之初上演了一出光速投降,好在有部分坚持抗争的法国人到法属非洲殖民地组建“自由法国”军队,才不算对反法西斯战争毫无贡献。

这种仰赖英美支持才得以复国的黑历史,无疑极大地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在那场确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英国也能穿针引线镶边,可作为昔日欧陆霸主的法国却压根没资格出现。

最终,还是英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提携了法国一把,法国才得以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但基本如此,法国的大国地位依旧只有虚名,经济上对美国援助的依赖和军事上对北约保护的依赖,使得法国几乎成为了美国的附庸。

而法国国内的议会政治局面,导致本就国力衰弱的法国无法集中力量办事,更加剧了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法国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中,法国政府人员邀请法兰西民族主义领袖戴高乐复出,领导法国改革。

戴高乐上台之后,抛弃了前任政府死抓着殖民地不放来强撑体面的做法,选择赋予殖民地名义上的独立,通过经济控制和扶持代理人的方式继续从殖民地攫取利益。

同时,他一改前任政府对美国的顺从,转而致力于联合欧洲摆脱美国控制,为此不惜与宿敌德国握手言和。

更重要的是,在安全问题上,尽管法国处于冷战前线,且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军事潜力都完全无法与美苏这样的大国相提并论,但戴高乐依然坚持军事自主原则。

在戴高乐的坚持下,法国大力发展独立防务,并在初步建立起核威慑能力后,于1966年退出北约。

为了防止法国在失去美国的军事保护后,真的需要独自面临苏联兵锋,戴高乐一方面与英美协调,将自身防务体系与北约嵌套,另一方面也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缓和关系。

在正式退出北约之前,戴高乐就顶着美国的强烈反对,提出要与苏联缓和关系,还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6月戴高乐便应邀访苏,与苏联建立“特殊伙伴关系”。

有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友善态度为制衡,戴高乐便可以以此与美国谈条件,以在阵营对抗的关键议题上坚定支持美国,换取美国对法国种种悖逆的容忍。

在戴高乐的运筹帷幄之下,法国成功在美苏两极的挤压中恢复了自己的大国地位。

凭借西欧盟主的身份和对原法国殖民地的影响力,即使是美苏也要对法国敬上三分。

法兰西落寞

然而,随着冷战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法国失去了用以制衡美国的重要筹码。

反观美国,则是随着最大威胁的瓦解,将警惕的目光转向了欧盟,或者说,是主导欧盟的法国。

于是,在1999年,美国通过一场科索沃战争,向欧洲展现了一下自身的势力,让欧洲亲眼见证了双方的差距,狠狠打击了法国的独立大国野心。

在这一场出色的战争表演之后,原本对法国“欧洲独立”愿景心动的其他欧洲国家纷纷倒戈,重新拥抱起“美国安全保护”。

甚至就连法国自己,也在战争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退让,放任美国假英国之手,参与欧洲大陆的防务。

更加糟糕的是,在当年年初发行,被法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寄托了挑战美元霸权厚望的欧元,也因为战争的爆发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原本,欧洲国家虽然在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上没法与美国相比,但自认在经济上还是有能力与美国碰一碰的。

欧盟发行欧元时,可是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借此冲击美元霸权,减少美元霸权对欧洲的经济剥削,甚至还想在国际货币的铸币税中分一杯羹的。

起初,欧元确实表现坚挺,但随着科索沃战争爆发,资本为了避险纷纷逃离欧洲,欧洲各国的财政状况也因支出激增而不再稳定,欧元稳定性顿时大打折扣。

在发现头一年就出了这样的事故,欧元想要与美元竞争世界货币地位自然也就成了妄想。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戴高乐政府在法国前殖民地所扶持的亲法领导人陆续下台,新一代领导人对法国的依赖和向往大减,法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也不断下降。

没了这些前法国殖民地的支持,法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严重下滑。

无奈之下,为了保住自身的话语权,法国不得不选择向美国靠拢,甚至于2009年重新加入了北约。

画虎不成反类犬

但在法国国内,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客,都依旧对法国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和大国地位抱有深刻的期望,法国现总统马克龙也不例外。

自他当选总统以来,一直积极提倡欧洲战略自主,屡屡抛出“北约脑死亡”、“西方霸权衰落”之类矛头直指美国的言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克龙积极在欧洲展开外交活动,力促欧洲一体化加速,并试图重拾戴高乐的军事自主战略,多次高调讨论“组建欧洲军”的设想。

这一系列言论,看起来与当年的戴高乐颇有相似之处,然而两人的施政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戴高乐言称法国独立,也确实重塑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法兰西最后的荣光。

马克龙希望将欧盟变成一个大号法国的形状,借欧盟之力提升法国国际地位,但事实上他根本摆不平欧盟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在欧盟内的影响力都不如德国。

直到默克尔退出政坛,法国在欧盟内的分量才有所增加,但由于马克龙的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有限,无法弥合欧盟各国的利益立场分歧,欧盟在各种议题上都很难达成共识。

这使得马克龙的野心始终无法落实,让他激情澎湃的“欧洲独立”主张和为此而做出的外交努力,变成了无效的外交表演。

不仅与法国不对付的英国媒体嘲讽马克龙“将总统当成了演员”,就连法国民众也逐渐对马克龙感到了厌倦,马克龙的支持率不知不觉间已是一路走低。

原本,到了马克龙时期,法国的处境比起戴高乐时期还是要宽裕不少。

从国际环境来看,戴高乐面临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的挤压,而马克龙时期,多极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从国内境况来看,戴高乐接手的法国尚未走出二战后的阴霾,经济上一片萧条,政治上面临严重危机,而马克龙时期,虽然也有不少问题,但总体上还是一个经济强国,政治环境也算稳定。

然而,在国际环境更好,法国底牌更多的情况下,马克龙试图效仿戴高乐故事,却没能实现法国崛起,反倒加剧了法国的困境,也让自己成为了笑柄。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龙自称奉行戴高乐主义,可他只学到了戴高乐主义表面上的联合欧洲、对俄缓和以制衡美国的套路,并未理解戴高乐主义真正的精髓。

戴高乐主义的根基,是以实力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是基于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最大程度上为法国博取利益。

而马克龙无论是对法国实力,还是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显然都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或者说,他对这些方面的认知,不是基于现实基础,而是基于法国的理想。

在马克龙看来,法国作为欧洲唯一独立自主的大国,理应领导欧洲。

可由于法国自身实力没有强大到让其他欧洲国家服气,这种野望落在欧洲其他国家眼中,就成了法国的霸权野心,反而加剧了欧洲分裂。

马克龙希望美国会因为“中国威胁”而拉拢欧洲,试图通过对华强硬换取美国对欧洲松绑。

可事实上,美国确实想要打压中国,可这也并不耽误他们收割欧洲,尤其是在打压中国的努力难以取得成效的,而美国自身国内矛盾又格外突出的情况下,美国干脆选择先对欧洲下手。

种种基于理想主义的天真误判采取的行动,导致马克龙的设想与现实屡屡脱节,让马克龙的新戴高乐主义尝试,成为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

参考资料

欧洲战略自主:马克龙在欧洲弘扬戴高乐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杨燕萍、王鲲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试论戴高乐主义与大国地位 黄鑫、李孝坤 沧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