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生活和工作里特别努力,一有机会就加班,可日子还是过得平平常常。
信我哈,你这是碰到瓶颈啦,如果不突破这个坎儿,你再使劲儿日子也不太容易有大变化。
这个瓶颈就是你的努力差不多到头了,可你的认知思维还跟小娃娃似的。
你也没用心拿有价值的认知思维去提高它。
要是你能把这点突破了,那你的努力效果能是原来的十倍甚至百倍呢。
人生就像个迷宫,一个人的认知思维要是够厉害,就能找到最快走完的那条路。
要是认知思维不行,走的路可能就弯弯曲曲的。
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拼命又能咋样?走的路比别人长千百倍,一辈子的时间可能都走不完。所以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帮你提高认知思维。
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总结,跟你讲讲顶级富豪稻盛和夫给穷人的 3 个劝告,这 3 个劝告背后,能看出稻盛和夫很强的认知思维,建议你起码弄明白 1 个。

稻盛和夫一个人就创办了两家世界 500 强的企业,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还创造了日航的奇迹,影响了老多人啦,他的身价那可高得离谱。
所以下面的这些内容您可得耐心瞅瞅,说不定您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这儿呢。
第一个忠告:工作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修行的道场稻盛和夫27岁时创办京瓷,当时公司只有28名员工,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年轻的员工们集体抗议,要求公司保证他们的未来。面对这种情况,稻盛和夫没有选择画饼充饥,而是说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观点:"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获取报酬,而在于磨练灵魂。"
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工作认知。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提升心性、完善人格的最佳道场。他带领员工转变思维,不再把工作视为换取薪水的苦役,而是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京瓷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而是研究如何将陶瓷零件的精度提高0.1毫米。这种看似"不划算"的坚持,最终让京瓷的产品享誉全球。
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把工作视为磨练心性的机会。每一个工作细节都是修行的契机,认真对待就是对自己负责。
其次,在工作中培养专注力。他认为,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能够产生"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通过工作实现自我超越。当一个人不断挑战工作极限时,实际上是在突破自我局限。
我认识的一位木匠师傅老周就是这一忠告的践行者。在同行都在用速成方法做家具时,他坚持每一道工序都按古法完成:木材要自然干燥两年以上,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表面处理要上七遍漆。每件家具都要比上一件做得更好。
起初客户嫌贵,但十年后,他的手艺赢得了口碑,家具成了收藏品,订单排到三年后。老周常说:"我不是在做家具,我是在修炼自己。"
要实践这一忠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把每个任务都当作提升的机会;其次,在工作中设立比报酬更高的追求,比如技艺的精进或服务的品质;最后,培养"匠人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

1984年,稻盛和夫创办第二电电时,日本通信行业被垄断巨头把控。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把"打败对手"或"获取利润"作为公司目标,而是提出"为民众降低通信费用"的使命。这个纯粹的利他之心,最终创造了商业奇迹。
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经过验证的商业智慧。他认为,真正的商业成功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当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真正解决他人的问题时,利润自然会随之而来。这与传统"先利己后利人"的商业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利他思维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是动机纯粹。稻盛和夫强调"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其次是价值创造。真正的利他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创造能够改善他人生活的价值。
最后是良性循环。利他行为会建立信任,形成正向反馈,最终带来更大的商业回报。
小区门口的张阿姨包子铺就是最好例证。餐饮业遭受重创,张阿姨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每天为附近的人员免费提供早餐。这个举动起初让家人不解,但很快产生了连锁反应: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感谢,媒体前来报道,顾客慕名而来。
半年后,她的包子铺不但挺过来了,还开了两家分店。张阿姨说:"我没想过要宣传,就是觉得他们太辛苦了。"
实践这一忠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始:
首先,在工作中寻找"我能为他人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其次,在商业决策中加入"利他"维度的考量。
最后,培养"给予"的习惯,无论是时间、知识还是资源。
记住,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最大的价值往往来自真诚的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的精妙之处在于,思维方式是最关键的乘数,它的分值可以从-100到+100。
这意味着,如果思维方式是负面的,热情和能力越高,反而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思维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解释事件和做出选择。稻盛和夫年轻时曾在实验室研究新型陶瓷,条件极其艰苦。当其他同事都在抱怨时,他却把实验室当家,甚至把锅碗瓢盆都搬了进去。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让他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积极的思维方式包含三个特征:首先是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把挑战视为学习机会。其次是感恩心态。对现有的一切心存感激,而不是总是关注缺失。最后是正向解释。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发现转机。
我的大学同学小林就是最好证明。毕业时我们同样进入普通公司,当我在抱怨平台太小时,他却把每项任务都当作学习机会:整理文件时研究公司业务流程,跑腿时观察行业动态,加班时主动学习新技能。
五年后,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原地踏步时,他已经成为行业新锐,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说:"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朝哪个方向看。"
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2、遇到困难时问"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3、与积极向上的人为伍。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