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成功的思考:作者张潇冉有幸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反复打磨,才能成为精品。
所以,在欣赏美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老师的默默付出。

万里山河壮丽 我说网络现象
【热点短评 原创首发】
作者:蓝天北方(辽宁.葫芦岛)
(聚焦社会热点,品味人间冷暖,不人云亦云,不诱导点赞)
初中学生张潇冉的寒假作文《旧轨还乡》,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大红大紫,人们在溢美的同时,不难看到,也有过度吹捧的成分。
我看到网友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拥有绝世文笔的张潇冉,写出堪称教科书式的作文》,不看文章,就这标题“绝世文笔”、“堪称教科书”,这样的用词您觉得合适么。

毋庸置疑,《旧轨还乡》从选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润色行文等多方面都不失一篇优秀作文。特别是出自一个十三岁的中学生笔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卓尔不凡。
趁着热度,前两天我写了一篇短评:《旧轨还乡》之所以一夜爆火,就是因为作者触动了人们怀旧的神经》

我认为,《旧轨还乡》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了语文老师的二度创作。
这一点,只有张潇冉和老师的心里最清楚。
比如标题,如此精炼,到底是少年还是成年人的思想结晶?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是文章中令人叫好的佳句。这样难得的佳句是张潇冉原文成型,还是经过老师润色修改所得?
尤其“洇成”的洇是个不常用字,它的原意是指墨水向纸的四周散开,也泛指液体在纸、布及土壤中向室外散开或渗透。
中学生把它巧妙的用在作文中,我觉得难度很大。
其实,只要你稍加留意,文中修改痕迹随处可见:
比如,听闻那趟停运的列车重新运营,…….“听闻”不像出自中学生之口。
以上所言,并无贬低原作者张潇冉同学之意,想说明的是语文老师后期批改,反复打磨功不可没。
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是一个伯乐,是让学生踩在自己肩头向上攀登的人梯。

为了让网友方便阅读,我把文章打印稿贴在下面。
一篇作文,可能会带火一座城,这就是文字的无穷力量!




欢迎大家聊聊看法!
【北方视界】
聊聊家常里短 纵横时事热点
记录生活所见 体味百态人生
(注: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