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搬到印度?美媒坦言:中国西部将是新“世界工厂”

老张聊养护 2025-01-09 15:22:53

由于国际复杂形势的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在近几年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然有受到影响。

比如一些外企就从中国撤走,将公司或工厂搬到了印度、越南等国家,似乎打算在新的地方找寻到更多的利益空间。

而在这些国家当中,从国土面积、人口密度等方面来看,印度与中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以至于猜测印度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声音多了起来。

但来自于美国的媒体,却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反倒是觉得中国西部将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是什么原因让美媒会有这样的想法?难道印度的制造业发展不起来吗?

一、外资企业搬离?

如果说在疫情之前,很多人觉得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虽然不好找,但如果要养家糊口的话还是有不少工作可以做的。

那么在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之后,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变少了。

这里面不仅有一些公司、工厂在疫情期间倒闭的原因,也跟“外资企业在从中国撤离”这一类的报道有关。

这类报道的影响外加以美为首的一些国家,番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压,认为中国经济层面的发展很可能会大幅度“跳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那么,外资企业真的从中国搬走了吗?关于这一点,的确有此类现象存在。

就以富士康为例,这个在中国拥有多家工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电子制造行业巨头,从2018年起就有放缓在中国建厂的脚步了。

只不过这边放缓了,那边在海外建厂的步伐却迈了起来,其中越南、印度这两个国家成为了富士康重点布局产业的地方。

不止是富士康,1996年就进入到了中国市场的沃尔玛,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关停中国的门店。

并且在2021年10月9日,沃尔玛还突然宣布将其全球供应商业务部,从中国搬到了印度。

连规模庞大的外资企业都有在从中国搬离,更不用说一些规模偏小的了,也无怪乎有些人会产生消极情绪。

但实际上,这类企业的搬离并不见得都是坏事。

毕竟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都是外资,那么等对方走了之后,恐怕就会差不多经济崩盘了。

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仅对外走了出去,也欢迎了外界的到来,但在发展国民经济这块并没有对外资企业过度依赖,更主要是的利用其资金与技术。

在这样做的基础上,中国制造业逐渐地成长了起来,并形成了相对完整,在全球范围内都的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

同时一些外资企业也因深入了中国市场,做不到全身而退,毕竟有市场就代表着有利益,谁又能够全然地给舍弃掉。

一位美国在华的企业家就曾向《华尔街日报》抱怨,表示客户希望他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建厂,但他们很清楚没有哪里能比得上中国。

为此他还细数了对国外市场进行考察后的心得,表示越南的产能与人口少、土耳其通胀严重难管理、印度虽有潜力但基础设施差。

不过,既然外资企业都知道中国市场好,那为何中国制造业却有对外转移呢?

根据《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年度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772.9亿美元,显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这一事实。

这种趋势的产生,可以说是国家以及国内企业面对国际复杂形势所做出来的战略发展布局,让“中国印记”成为全球经济市场中很难被抹去的存在。

还有一个原因则很现实,跟选择搬离的外资企业有一样的考量,那就是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制造业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这些年地区内的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了不少,为此会选择朝着成本较低地区转移。

更何况,“走出去”只是中国产业进行调整与转移的方向之一,国内广袤的中西部地区是“重头戏”所在。

二、中国西部将是新“世界工厂”?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23年10月7日的一份报道称,印度、越南等被视为能接替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具备了强大潜力的对手——中国中西部地区。

报道中还给出了数据,那就是在截至2023年8月份之前的12个月里,中国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达6300亿美元。

而同期印度的出口总额是4250亿美元,越南则只有3460亿美元。

所以就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对全球制造业的控制地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不是随便就能动摇的。

其实美媒的这篇报道还算是较为客观的。

毕竟为了优化产业配置,中国中西部的确成为了一个有待在官方、企业等各方的努力下,开发制造业潜力的地方。

2024年9月25日,官方发布的《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与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

沿海地区靠着人力、交通,以及原料等方面的优势,奠定了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地位。

有这样的前提在,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就可以吸取到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承接由东向西转移的部分产业,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但这也不代表向中国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会十分地顺利,物流发展落后、产业配套不足,以及融资环境不佳等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

倘若不能解决,则跟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相比,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优势可能就没那么突出了。

三、印度为何不被看好?

中国的制造业能够在之前发展起来,离不开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人口红利。

纵观全球,印度的人口规模与中国是不相上下的,这也就代表着印度的劳动力很充足。

而且印度曾经是英属殖民地,在某些方面更对西方国家的脾气。

可为何具备了这些条件,印度制造业却不给看好?

实际上,印度政府是非常重视制造业的,也一直都想要将“世界工厂”的头衔戴在自己头上。

2014年莫迪政府就已经提出了“印度制造”这样一份计划,打算拉升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增加了对中国打压的力度,且中国市场中的成本也有所增长后,印度官员更是认为在中国之外建立起来的制造业供应链将会在印度落地。

然而从2023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数据来看,情况显然不怎么“友好”,不仅没上升,反而还下跌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是印度官方自己“作”出来的。

印度方面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试图在吸引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时,将中国企业都从其本地供应链里面给踢走。

这种想要在中国以外建立全新供应链的做法,暴露了印度制造业市场规模与深度不足,印度大量依赖原材料进口,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

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导致外资企业对其服务水准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并非是一开始就认准了印度市场。

而是在印度不断调整关税,又拿出了一些资金来增加了对制造业的补贴,被“威逼利诱”到印度的。

结果到了印度之后,除去算得上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外企却要面对频繁出现的劳资纠纷、供应链不足等一系列让成本加剧的问题。

外资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自然会想要离开印度市场,或者是暂停后续增加投资力度的原计划。

以富士康为例,其在2024年7月份又与郑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举动似乎代表着,它打算将原本转移走的产业再从印度转回到中国了。

当然印度制造业的弊端,不止是出在政府缺乏合理性的政策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一大因素。

就拿印度的铁路系统来说,有很多设施还是当初被英国殖民时建成的一直用到了现在,使得印度各地之间的物流运输效率很难提升。

不仅如此,印度的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善,偏偏制造业的发展又离不可这些基础设施。

所以,印度不搞定自身的短板之前,想要跟已经形成体系的中国制造业比较,差距还是不小的。

结语

中国的制造业并非一朝一夕之间搭建成为了现如今的规模,因此即便会有外部冲击,也很难被轻而易举地取代。

更何况中国对于产业的转移与发展,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至于中国西部地区是否会成为美媒口中新的“世界工厂”,尚且需要拭目以待,毕竟地区内还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地方要去改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客观叙述,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图片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4-06-12《美媒:没有中国,印度的就业危机不可能解决》

上观新闻 作者:参考消息-2023-10-09《美媒:内陆地区助力中国稳固世界工厂地位》

新浪财经2024-03-24《东部产业流向越南印度?央媒:看陕西“毛绒玩具新都”的启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