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齿轮本该在爱与亲密的润滑下平稳转动,可当“性”这一重要润滑剂逐渐干涸,无性婚姻的难题便摆在无数夫妻面前。有人说,性是婚姻的灵魂,缺失了它,婚姻就如同没有生命力的空壳;也有人觉得,婚姻里还有比性更重要的东西,有爱与陪伴就已足够。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曾细腻描绘过两性关系的复杂:“性与爱,犹如硬币的两面,看似不可分割,却又常常各自挣扎。”无性婚姻的存续与否,恰似这枚硬币的两面,充满矛盾与挣扎,令人陷入无尽思索。
无性婚姻是否能维持,首要面临的便是情感纽带的考验。性作为亲密关系的重要表达形式,一旦缺失,夫妻间的情感联结难免受到冲击。心理学研究发现,规律的亲密行为能促使人体分泌催产素,这种“爱的激素”可以增强彼此的信任与依赖。而无性婚姻中,少了这份激素的助力,情感的热度容易悄然冷却。现实中,有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随着生活压力增大、育儿琐事缠身,渐渐没了夫妻生活。起初,他们靠着多年积累的感情,还能相敬如宾,但慢慢地,两人从无话不谈变得相对无言,情感裂缝越来越大。可见,性的缺失会像蛀虫一般,悄然啃噬着婚姻的情感根基。
然而,婚姻的支撑体系是多元的,除了性与情感,共同的生活目标和责任也能成为无性婚姻存续的重要力量。有些夫妻,即便没有了性,却依然能为了子女的成长、家庭的稳定而相互扶持。就像邻居张叔和李姨,李姨因病无法进行夫妻生活,张叔选择默默陪伴,两人一起操持家务、照顾孙辈,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用行动证明,当夫妻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共同经营家庭、追求生活目标上时,无性婚姻也能找到新的平衡点。在这种情况下,婚姻不再依赖性来维系,而是依靠彼此的默契与责任。
再者,对无性婚姻的选择,还与个人的价值观和对婚姻的认知紧密相关。有些人将性视为婚姻的必需品,一旦缺失就难以忍受;而有些人则更看重精神层面的共鸣。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被世人称赞,他们的感情中或许少了激情澎湃的性,但那份对文学的共同热爱、对彼此才华的欣赏,让他们的灵魂深度交融。他们携手走过风雨,在精神的高度契合中,书写了一段令人艳羡的婚姻传奇。这说明,当夫妻双方的价值观高度一致,对婚姻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追求时,无性婚姻也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无性婚姻能否继续维持,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就像一道复杂的人生选择题,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有些婚姻,在性的缺失中逐渐走向瓦解;有些婚姻,却能在其他维度的滋养下,依然焕发勃勃生机。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坦诚沟通,共同去寻找属于自己婚姻的出路,无论是选择坚守,还是无奈放手,都要尊重彼此的决定,毕竟,婚姻的真谛,在于找到最适合彼此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