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天津第一殡仪馆外排起千人长队。
有人手捧白菊,有人举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的横幅,更多人沉默着望向同一个方向——这里正举行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的遗体告别仪式。

他生前以“灭日本”等激烈言论闻名,被冠以“中国鹰派人物”称号,却也在网络上面临“学术不严谨”“煽动民族情绪”的争议。
一位学者何以引发如此两极评价?当胃癌将他推向生命终点时,为何仍有无数人跨越千里为他送行?
从革命家庭走出的“红色捍卫者”少年立志:周总理的追随者
1958年,艾跃进出生于天津一个革命家庭。父亲艾柏曾是新华社天津分社副社长,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家中书架摆满毛泽东、周恩来著作,饭桌上谈论的是“抗美援朝”“两弹一星”。

父亲常对幼年的艾跃进说:“没有枪杆子,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仰注脚。
1976年,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来,18岁的艾跃进在父亲珍藏的总理合照前痛哭。

他骑车赶往北京,挤进十里长街送别的人群。那一刻,他立誓:“要像周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南开岁月:从“不被看好”到军事学拓荒者1982年,艾跃进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他痴迷演讲与辩论,常引用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分析国际局势,被同学戏称“艾政委”。
毕业后,他留校团委工作,却敏锐发现:和平年代的学生普遍缺乏国防意识,军事教育几乎空白。

“如果连战争逻辑都不懂,何谈守护和平?”1986年,他自掏1.5万元启动资金,奔走筹建南开军事教研室。
面对“综合性大学不需要军事课”的质疑,他反驳:“哈佛、牛津都有军事系,南开为何不能做中国非军事院校的标杆?”
2006年,他成功申报全国首个非军事院校军事学硕士点。

课堂上,他穿军装授课,将晦涩的《孙子兵法》拆解成“中美博弈”“南海争端”等鲜活案例。
学生回忆:“他拍着黑板喊‘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粉笔灰呛得自己咳嗽,但没人舍得低头记笔记。”
争议旋涡:鹰派言论与学术质疑的撕裂2013年,一段课堂视频引爆网络。艾跃进挥动右臂高呼:“中华民族要富强,第一件事就是灭掉日本军国主义残余!”
此言被断章取义为“灭日本”,招致“鼓吹战争”的批评。事实上,他多次解释:“军国主义是中日共同的敌人。

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我们若遗忘历史,才是对先辈的背叛。”
在论文《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中,他更理性指出:“国防弱则民族危,思想麻痹比武器落后更可怕。”
反对者攻击他“从未参军却总穿军装”“用成功学包装红色理论”。南开校方曾澄清,他穿的是预备役军官制服,符合规定。

而学术圈则批评其著作《军事思想纵横谈》“缺乏定量分析”“引用史料不严谨”。
对此,艾跃进坦然回应:“我不是圣人,只求把毛主席思想讲得让学生听得进、用得上。”
有学生统计,其30年教学生涯中,被指出的学术争议仅10余处,且无原则性错误。
生命终章:胃癌晚期与讲台最后的坚守“我宁愿死在讲台上”
2014年,艾跃进确诊胃癌晚期。手术后胃部切除四分之三,他却在病床上修改教案:“疼得厉害时,我就想毛主席在长征中怎么挺过来的。”

化疗期间,他坚持每周授课。一次讲座中,他突然吐血,却用纸巾捂住嘴继续:“这点血算什么?上甘岭的战士肠子流出来还在冲锋……”台下学生泪流满面。
2016年4月,弥留之际的艾跃进对妻子付洪说:“把我的骨灰撒进海河,我要看着天津的孩子继续保卫这片土地。”
葬礼上,一名退伍军人含泪留言:“您教会我们,爱国不是口号,是刻进骨血的信仰。”
当“鹰派”标签褪去,我们该记住什么?艾跃进逝世后,网络争议仍未平息。有人认为他是“民族精神的火种”,有人指责他“煽动对立”;

但更多南开学生记得:那个总把军装熨得笔挺的教授,会悄悄资助贫困生学费;那个课堂上的“硬汉”,听说学生参军时会红了眼眶。
“他的‘鹰’不是好战,而是清醒——尊严的剑锋永远指向那些试图剥夺我们尊严的人。”
【你怎么看?】爱国教育该用“热血”还是“理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期望多一些艾跃进,少一些莫言方芳。
哪些孙子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