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Peter Lynch)曾说:
“如果你每年花 14 分钟来思考宏观经济,那你就浪费了其中的 12 分钟。”

他在面对不确定市场时,有10 条投资原则。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如果一知半解,无异于毒鸡汤,今天,简单的分享一下,并解构其背后的逻辑。
✓1️⃣ “寻找那些简单、无聊、持续稳定的公司”
最好的企业,是任何人都能轻松理解的。你应该能看懂它们卖什么、怎么卖、财务状况如何。当市场下跌时,如果你理解了这些,就不会轻易慌张。
(白刃行走注:这段话的本质是寻找确定性,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不懂不投。其实,投资就像战争,你得在你有优势的地方和别人战斗,才有获胜的可能。你熟悉地形、群众和武器,才能更容易打胜仗。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段话。参考《看懂这句话:投资就是投确定性》、《所有风险都来自无知和傲慢》
符合这个条件的公司很多,但其中只有少数是可以投资的,比如大多数公共事业的股票,都是相对好懂的,但往往它们也没有什么投资价值。这段话最重要的是看懂,你表面上看到的是简单、无聊、持续稳定,其实,简单代表着专一,无聊代表有壁垒,持续稳定代表行业前景好,符合这个条件的公司不好找。)
✓2️⃣“不要试图预测宏观经济。”
美国在过去 20 年经历了三次经济衰退。没有人提前预判。即使有那么多经济学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和世界银行工作……也没人能准确预测。把你的精力放在挑选好公司上吧。
(白刃行走注:这段话又很容易让人误解,既然宏观经济学没用,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研究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所以,学习别人,不要简单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有的人不懂宏观,也不想花时间研究,就故意找一个大佬来给自己的懒惰背书而已,根本不去追求其背后的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周期决定小周期,搞宏观绝对是有必要的。虽然宏观很有难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搞定,就算是宏观大师,也不能预测行情,但这并不代表宏观没有用。著名的统计学大师BOX曾经说过一段话,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学习宏观经济学,不是为了准确判别市场的顶部和底部,是为了等到危机或者机遇真正出现的时候,能比大多数人更早的意识到,这就已经够了,还想要什么自行车?
当然那,对于很多不太懂的人来说,用宏观作为决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宏观是长周期决策,一旦决策错误,后果很严重。真正具有水平的人,不是每一次都能够猜对,而是错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错了,顺势而为。
另外,宏观与标的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短期的宏观很难判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复杂的。彼得·林奇的意思是不要做短周期的宏观判断,同时,不要过于依赖宏观)
✓3️⃣“搞清楚你到底买的是什么”
他把公司分为六大类:
• 周期型 • 稳健型 • 资产型 • 反转型• 快速成长型 • 缓慢成长型
你要搞清楚你买的股票属于哪一类,然后据此调整你的预期。最值得关注的是快速成长型。

(白刃行走注:很多人看到这,觉得分类搞定了,就很容易赚钱了。实际上,分类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这六类公司往往是相互转化的,一个周期型公司,也可以是反转型、也可以快速成长,也可以是缓慢成长型。
在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往往具有不同的属性,真正重要的是识别公司的未来现金流变化趋势。为了搞清楚这些事情,你还得知道,不同类型的公司,他们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竞争模式是什么?商业模式的特点是什么?行业发展的潜力如何?等你真正搞清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走向,其实你也就不用去分类了。)
✓4️⃣ “盈利增长是最重要的”
最优秀的公司,即使在不确定时期,也能持续增加销售额。
比如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可口可乐依然在增长。人们就是戒不掉它。只要盈利增长,股价最终也会跟着涨。
(白刃行走注:从长期来看,企业盈利是一只股票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所以股票盈利的增长的确非常重要。
我倾向于认为,彼得·林奇说这段话的意思是相对于那些喜欢盯着概念、资金、事件驱动的投资方式而言的。很多采取这类方法的人,天天盯着各种资金流向、正面和负面消息,估值的波动等等,却忽视了盈利的观察。
我想,彼得·林奇并不是认为其他不重要,而是劝诫那些本末倒置的人,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那些注定没有用的事情上。可能短期有点用,但长期屁用都没有。
就拿短线交易而言,很多人可能有幸找到了一些方法,短期可以赚一些钱,但实际上这种东西是具有偶然性,不是积累性的。)
✓5️⃣“选择在防御型行业中的高成长股。”
在经济低迷时,科技股常常首当其冲,因为企业会削减投资预算。
但即使再困难,大家也不会停止买健康保险。保险、日常消费品、便宜的快餐都是很好的例子……
(注:防御型行业,也会有成长股。比如,一些国内比较成熟的行业,也会因为全球化,而迎来新的机会。有一些非常成熟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品类的扩张,而打开成长空间。
防御型行业,首先使得投资者的风险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点倒是和我之前在《赚钱,从不亏钱开始》里面提到的理念很相似,赚钱要先学会从不亏钱开始。)
✓6️⃣“别花冤枉钱”
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买得太贵,这会降低你的安全边际。
彼得·林奇认为,一家估值合理的公司,其市盈率(PE)应该和它的年化盈利增长率相等。避开那些 PEG(市盈率与增长比)超过 1 的股票。

(巴菲特的经典名言,以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但是,什么是合理的价格,我想大多数投资者可能对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高,什么是低。有些人可能只知道一个PE,最多再知道一个PB。
实际上,懂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公司的价值是什么?本质上来说,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那么公司的现金流不是线性增长的,可能是指数型,可能是周期性,甚至有可能是负增长,我们要有一个面积的概念,而不要用单纯的市盈率来估值,那就不知道亏到那里去了。
而且,现实中,恰恰有着无数的低估值陷阱,等着你。
估值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一个低的估值,有利于投资者长期持仓,有利于投资者拿住股票。也有利于投资者,管理好风险。
投资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看涨跌不看估值,一看涨了很多,就追上去,从来不去问,这个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从长期来看,投资最重要的是管理风险,而以极高的性价比买入好公司,才是最为核心的风险管理。)
✓7️⃣ “不要死等最低点。”
不要非要等到最低点才开始买好公司的股票。没人能知道市场真正的底部在哪。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当股价被低估、看起来很有吸引力时,开始逐步买入。
(注:我喜欢低价,但我从来不等最低价,因为我知道,短期的偶然性因素太多,一个人是不可能准确掌握最低点,这是不现实的。千万不要抱有这种幻想,只要你觉得便宜,就可以买入。
其实,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是矛盾,上一问题说要好价格,但下一个问题是不要等最低点。实际上并不矛盾,事关仓位管理。我们首先判断这是否是一家好公司,然后再判断价格,便宜就多买点,贵就少买一点儿,就这么简单。给我们好价格,就多买点,不给,就少买点。)
✓8️⃣“别试图择时”
长期持有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所谓择时的策略。很多人为了抄底或逃顶,错过了市场上最好的几天,这几乎注定是失败的操作。
哪怕你买的是最好的公司,只要错过了几个关键交易日,整体表现就会大打折扣。

(注:新手特别容易卖飞,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拍断大腿,错过了茅台、格力、美的等等。实际上,就算他那一次没卖,不久之后,也会卖的。
因为新手往往对一家公司的了解并不深,并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家公司,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买这家公司还是那家公司,本质上没有太多区别。高抛低吸自然是他们的选择,卖飞了大不了重新换一只。
但是,对于一位长期研究的投资者来说,机会成本的代价是高昂的。就像一对父母,千辛万苦培养了一个孩子,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和他们断绝关系吗?自然不会。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短期发生的事情偶然性很高,谁也没有把我卖了以后,一定会以更低的价格买回来。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抛低吸,除了送手续费,没有太大的用处。

所以,光听“别择时”这句话是没有用的,你得想清楚,这背后的逻辑,然后才会搞明白,为什么那些老手,都是一动不动。如果你还喜欢高抛低吸,说明你还太嫩了。)
✓9️⃣ “市场波动并不是坏事。”
波动其实是你大赚一笔的机会。一只好股票腰斩时买入,市场恢复时你可能就翻倍了。
如果你接受不了这种波动,那也没关系,就坚持买指数基金,长期来看年化回报大概能有 8%-10%。
(注:这段话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市场跌了也不要怕,愿意死扛。市场非常有意思,有各种各样的箴言,有时候甚至相互冲突,但投资者总会在愿意相信的时候,去选择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去相信。
虽然说,市场波动的确是一件好事儿,但也可能是一个风险的警示,我们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分析这件事情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用一句“涨跌是正常现象”,来为自己的懒惰寻找理由。
有的人,自己的股票大幅亏损,他并不急着去寻找真相,反而固执的认为股票大幅下跌,是加仓的好时机。其实,他只是单纯的想通过增加仓位平摊成本的方式回本,对公司质地的好坏,并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投资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会自欺欺人的一个群体了。)
✓“别分散太多”
如果你已经持有 15 支股票,再继续分散投资,其实并不能有效降低你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多数投资者,不如集中资金买入少数几家高质量公司,而不是撒胡椒面一样什么都投一点。
(分散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分散投资,投资标的物之间的风险相对对冲,从而降低整体组合风险。
但,实际上,有的时候,各种股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风险并没有对冲。比如,养鸡的公司和养猪的公司,业绩是高度相关的,上下游也是相关的。
另外,过度分散,会分散掉确定性,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对上百只股票,都有研究,而没有确定性的分散,还不如有确定性的集中。
平庸的分散,不如卓越的集中,确定性本身是低风险,既然没有什么风险,还那么分散干嘛呢?为了分散而增加风险,岂不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