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修路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维修时间也越来越长,围栏一档就谁也别想经过。
对此,有网友提出疑问,日本和我国都用的是沥青公路,日本不但没怎么修过,还常年如新,黝黑得发亮。
那为何我们的公路会颜色惨白,还总是需要维修呢?难道我们的公路还不如日本吗?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而公路建设也成为了其学习的重要一环。
1878年,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军事需求,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现代道路建设。
这一时期,日本结合西方先进测绘技术与本土地理特征,在主要城市与交通枢纽间,搭建起连接性道路,为公路网络绘制出最初的轮廓。

1911年至1914年间,日本政府实施了东京道路改造工程。
该工程总投资达350万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1.2%。
巨大的投资背后,是日本首次大规模采用进口沥青铺设路面,在银座、日本桥等核心区域铺设了总长15公里的沥青道路。

日本还引进了德国地下排水系统,铺设直径60厘米的陶制排水管20公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安装了英国产煤气路灯500盏,使东京成为亚洲首个实现全城道路照明的都市。
当时,宽阔笔直的街道、整齐有序的交通设施,让东京成为东亚的典范,引得周边国家纷纷学习借鉴。

虽然二战中,日本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但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日本抓住机遇,迅速开展重建工作,公路建设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到20世纪70年代,全国性的沥青路面建设顺利完成。铺设沥青路面后,道路更加平坦、耐用,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日本这种 “先发优势”,让其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也使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储备。
不过,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资金不足导致中国现代公路建设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能通车的公路仅有约8公里,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路的建设才进入快速发展期。

不过,由于早期经济条件有限,中国多采用成本较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每吨400-700元),而非价格较高的沥青材料(每吨2500-5500元)。
这种"先解决有无,再提升质量"的发展策略,虽然适应了当时国情,但也为后续频繁翻修埋下了伏笔。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公路使用寿命不同的重要因素。
中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极为复杂,这种多样性给公路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以气候为例,中国横跨多个气候带,“南北迥异、东西不同”。

在北方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平均气温常常低于零下 10 摄氏度。
持续的低温使得路面下的水分反复结冰、融化,冻融循环致使路面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路面极易受冻害影响而产生裂缝、坑洼。

与之相对,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气温时常超过 35 摄氏度,同时降雨频繁。
在高温和车辆荷载的双重作用下,沥青路面软化,车辆行驶过后容易产生车辙,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性。

在西北干旱地区,常年烈日暴晒,年降水量稀少,路面水分迅速蒸发,导致路面干裂、龟裂。
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面临台风和洪涝灾害的侵袭,狂风暴雨可能冲毁路基,损坏路面。
反观日本,日本国土面积小,全国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温差较小,气候条件相对单一且温和。

这种稳定的气候,极大地降低了公路因气候剧烈变化而产生的损耗速度,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日本虽然气候稳定,但经常发生地震,但他们的道路却仍然没经常维修,这是为啥?

事实上,日本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但日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标准,在公路建设中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有效应对地震威胁。
通过前期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打造出质量过硬的公路基础设施,形成了 “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少” 的建设模式。
这保证了公路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与耐久性,也从侧面保障了公路的较长使用寿命。

交通流量和使用强度的差异,是中日公路使用寿命不同的另一关键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公路运输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任务。

截至2023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35万公里,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且仍在快速增长。
这种庞大的交通流量,对我国路面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磨损。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公路上重型货车、工程车辆等占比很高。这些车辆的轴重远超普通轿车,对路面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增长。
尽管交通部门不断加大治超力度,但在一些地区,超载现象仍然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路面损坏。

相比之下,日本虽然人口密度高,但汽车保有量相对较少,且以轻型车辆为主。而且,日本的货物运输主要依赖海运,公路货运比例较低。
更重要的是,日本对超载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有效遏制了重型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这种"轻负荷"的使用环境,自然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协调性不足也是导致频繁开挖的原因之一。
在道路建设时,我们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地下管线的铺设需求,导致后期需要反复开挖以铺设水电、燃气、通信等设施。
这种"各自为政"的规划模式,不仅影响交通,也破坏了路面结构。相比之下,日本在修路前会进行长远规划,很少因地下设施而破坏已建好的公路。

总之,面对中日公路的差异,简单归因于"中国技术不如日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中国在公路建设技术上已有长足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日本。
中国工程师成功解决了青藏高原冻土公路、沙漠公路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和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正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青年期",而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频繁翻修公路,以更新材料和适应发展需求。
中国目前经历的过程,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实力增强,中国公路质量一定会快速提升。




去查查日本有多少个地坑[得瑟],那个老大爷救上来了吗?[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