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鸿海(富士康)进军电动车行业,这到底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有Lordstown Motors破产的惨痛教训摆在那儿,让人不得不捏一把汗。
2024年2月,这Lordstown Motors的故事啊,听着就让人唏嘘。
鸿海当初可是信誓旦旦要扶持它,结果呢?
钱投进去了,水花都没溅起来一个,直接宣布破产了。
这事儿一出,舆论哗然,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有人说鸿海这是“烧钱玩儿”,也有人说它根本不懂汽车行业。
你品,你细品,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鸿海的电动车路子,是不是走偏了?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鸿海在一些媒体眼里,那形象可不太好。
去年年底,一家日本报纸直接把它比作《星球大战》里的“达斯·维达”,说它是要颠覆整个汽车行业的“黑武士”。
这帽子扣得,可真够大的。
在东京的发布会上,关润(鸿海电动车首席战略官)倒是笑着回应了,说他们不是反派,而是想做智能出行时代的“赋能者”。
这话听着挺好听,但能不能做到,还得看真本事。
说白了,鸿海搞电动车,也不是一时兴起。
人家早在2020年就启动了“3+3”转型战略,瞄准了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这三大产业。
而且,这背后还有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通信这三大技术做支撑。
这架势,是要玩真的啊!
鸿海还搞了个“双轨战略”,一方面给车企提供定制化的代工服务,另一方面自己也研发开放式平台。
说白了,就是两条腿走路,既能帮别人造车,也能自己造车。
而且,人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抢占平价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鸿海可没少砸钱。
2024年5月,它跟印度尼西亚政府一拍即合,要在当地投资几十亿美元,建电动车生产基地和电池工厂。
这手笔,够大的吧?
这是要直接把摊子铺到海外去啊!
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技术。
2023年10月,在台北的科技日上,鸿海就展示了自家最新的固态电池技术,还放出豪言,要在2027年实现量产。
这固态电池,可是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鸿海要是真能搞出来,那可就牛大了!
而且,鸿海还跟英伟达抱在了一起。
2024年7月,两家公司宣布要深化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芯片。
这俩大佬联手,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肯定能搞出点新东西来。
说到技术,就不得不提一下鸿海的测试车了。
Model C原型车,直接拉到零下30度的北海道,跑了2000公里,这可是实打实的真家伙,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而且,人家还搞出了车路协同,让汽车和智慧城市平台实时互动,这简直就是未来科技的雏形啊!
你以为这就完了?
鸿海研究院还跟台湾大学、日本NICT搞了个星间光通信技术,能让车联网的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
这速度,简直快到飞起啊!
鸿海的野心可不止于造车,人家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它把自己定位成“造车界的安卓系统”,要通过开放平台,帮助合作伙伴缩短研发周期。
这话说得,够霸气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鸿海到处拉拢合作伙伴。
2025年3月,它跟汽车巨头Stellantis达成协议,要给人家提供汽车芯片。
这可是个大单子,说明鸿海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而且,鸿海还很重视环保。
它跟全球30家供应商合作,搞了个低碳转型计划,要通过碳捕捉技术,在两年内减排1.5万吨。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人家还在高雄建了个先进算力中心,里面装了4608颗英伟达GPU,专门用来支撑电动车数字孪生系统的实时运算。
这投入,够大的吧?
鸿海在东京的发布会上,展示了五款原型车,包括C级SUV“Model C”、B级车“Model B”和面向物流领域的“Model T”电动巴士。
Model C计划2025年登陆北美;Model B瞄准2026年日本与澳洲市场;Model T已经在台湾运营,即将登陆日本。
这节奏,够快的吧?
鸿海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
2024年11月,富士康郑州工厂就遇到了麻烦,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这也提醒鸿海,在多元化发展的一定要重视风险管理。
发布会结束的时候,一位日系车企的高管感慨地说:“他们带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整套产业生态。”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鸿海要做的,不仅仅是造车,而是要改变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竞争规则。
当汽车从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第三生活空间”,这场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构与协作。
鸿海的东京宣言,到底能不能改写全球电动车产业的竞争规则呢?
这还真不好说。
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鸿海这盘棋,下得够大,至于结果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