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考勤制度管理教师到底是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还是管理水平的低下?

知心情怀 2025-04-13 23:42:50

经常看到老师们抱怨学校的考勤机不能打卡签到而烦心,进而上升到对学校的考勤制度大倒苦水,牢骚满腹,甚至对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直接“口吐芬芳”。造成这一恶劣管理的结果就是因为学校将教师管理简化为考勤数据,从而使打卡签到上下班的日常行为,演变为衡量一个教育单位的教育管理水的标尺,由此也暴露出教育行政化与专业自主性之间抗衡。学校以考勤制度管理教师,这一现象在教育行业公立学校里普遍存在。对于这一做法,有人认为这是制度科学的体现,因为以考勤制度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考勤这种机制维护了教学秩序,可以确保教师按时到岗,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避免因教师缺勤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考勤制度还可以规范教师行为,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再则考勤制度还可以保障教师利益的公平性,在考勤机器面前所有教师一视同仁,避免了人为的偏差管理,为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表先等提供客观依据,体现了管理的公平公正原则。但同时,基层教育管理者如果过度依赖考勤制度,将教师视为需要严格管控的对象,就反映出了管理者对教师缺乏基本的工作信任,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如果考勤制度一旦流于形式,就无法真正反映教师的工作状态,一些教师可能为了应付考勤而“打卡”,但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的结果。这时候的考勤制度就有可能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教师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也会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全面成长的指导和关注。事实上,若是单纯地赞美或是否认考勤制度的管理属性,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考勤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管理者怎么去运用。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基层教育单位应该与时俱进,对考勤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第一,要尽可能弱化“打卡”形式,注重工作实效。 学校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工作内容和实际效果,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的出勤时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比如定时检查教案作业、观摩常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汇报、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都可以全面的考评教师的工作效能。第二,可以建立灵活的考勤机制,尊重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差异。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灵活的考勤制度,例如对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一线教师和行管岗教师实行不同的弹性工作制,既能提高各岗位的工作效率也能表明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温暖。第三,要加强人文关怀,提升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内驱力。学校在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做好温暖温情工作,解决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以服务的姿态赢得全体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达到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以考勤制度管理教师,其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学校以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考勤制度,构建一个科学、高效、人性化的教师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勤制度应服务于教育,而非束缚教育。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信任教师,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