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微札记
编辑|阅微札记
前言
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少年,面对家庭的困境,十七岁的庞众望站在了选择人生的十字路口。
是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还是继续坚持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求学梦
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他自己的未来,更牵动着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
这个普通的农村少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能让他在重压之下,走进中国顶尖学府,投入到高精尖的科研领域。
少年的崛起
在2024年全国高考的喧嚣中,一段采访视频悄然引发了网络热议。
视频中,一位名叫庞众望的清华学子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特别是他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这个看似平常的学术话题,却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庞众望,这个1999年2月出生的年轻人,从小就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
他的家庭状况特殊,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小的众望早早学会了担当。
当其他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他已经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
面对生活的艰辛,他选择了坚强和乐观。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每一张都是他不懈努力的见证。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给予的重担,也可能是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庞众望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刚入学时,他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不是担心被轻视,而是害怕辜负大家的期望。这种心理压力甚至让他产生了恐惧感。
但幸运的是,清华的同学和老师们给了他温暖和支持。特别是史宗恺老师的教导让他豁然开朗,在清华,最重要的不是外界的期待,而是自我发现与发展。
面对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提议,他总是婉言谢绝,坚信在学校完善的补助体系下,他的学业与生活已无后顾之忧。
科研之路
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学习生涯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生目标。
2021年,庞众望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决定不仅是对自己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博士阶段,他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光学精密测量领域,这是一个对国家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的方向。
说起来,精密仪器这个领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陌生,但它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医疗设备到航天器,从手机摄像头到工业生产线,精密仪器无处不在。庞众望选择这个方向,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导师的指导下,庞众望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还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导开发的一种新型光学测量技术,在精度和效率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回想起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经历,庞众望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篇论文凝聚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从构思到实验,再到最后的成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
庞众望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可能不为大众所知,但正是他们的付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
除了科研工作,庞众望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他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ideas。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庞众望并没有因为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求知的态度。
在学术之外,庞众望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工作。他曾多次走进社区,交流科普知识,激励青少年坚持学习和追求梦想。
他知道,自己的经历或许能给更多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勇气——这份力量,比任何奖项都更有分量。
作为清华“自强计划”的受益者,他时刻牢记这个项目背后的初衷,帮助像他这样怀揣梦想、家庭却不完美的学子打破命运所带给他们的枷锁。
这不仅是一张入学券,更是一份鞭策他努力奋进的动力。他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反而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自强不息”的真谛。
写在最后
庞众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特别简单又特别重要的道理,生活再难,也别轻易放弃。
可能你现在正经历着各种挑战和压力,但只要你心里有梦想,有坚持,再苦再累都能熬过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只要你敢拼,敢坚持,总有一天会照亮你前行的路。
信源来自—大象夜读|捡废品考清华的庞众望正读博穿越困苦仍闪闪发光
大象新闻
信源来自——捡废品考上清华的他,是个从不抱怨的“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