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灯彩:既可以祈福、又可以娱乐,它所承载的民俗功能很厉害灯彩文化承载的民俗功能,具有维系与组织、认识与教化的作用。在民俗活动中,纸花灯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为纽带将每一个家庭与家庭之间紧密联系,因此,在当地被作为家庭意识的维护、宗族观念传承的不二选择。
其中将人们关于“生生美学”中与生命美好的联系始终贯穿,生命萌生之美、以及与万物自然到心灵上的关爱与美好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灯彩文化的认识教化作用,对情感倾向和心理活动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既能在节日庆贺中提醒人们节日的到来,又能渲染气氛,帮助人们依照节气、农时安排生活。
中国传统的家庭意识与宗族观念,都是民众骨子里最为在乎的东西,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离开家乡的奋斗的每个人,对于故乡的归属以及自己家的爱都是心底最深的情感,而纸花灯恰恰就是联络起人民之间情感的桥梁。
首先,关中灯彩在参与孩子诞生时,就承载着身边人对于新生命的祝福、祈盼,希望孩子健康平安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顺顺利利、事业有成。在孩童的成长中又一直庇佑孩子,以十二岁的“完灯”仪式作结,令孩子在充满身边人的关心与疼爱中健康成长。
当孩子们长达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们又开始对孩子们的婚姻大事祝福,通过送花灯的形式呈现。等到女儿出嫁以后,便又会送出八对纸花灯,蕴含着相对应的添丁祝福、平安健康、祈福纳吉等的美好心愿。
而父母在担心子女生育问题时,也会采用“偷灯”行为,取“偷灯”与“偷丁”谐音寓意,把人伦“香火”带回家,使得家族的血脉有所传承。而当漫长的人生走完落入尘土中,后辈子孙又会在清明节、春节等节日带着罐灯前来祭奠,同时希望逝去的先辈能给后辈带来庇佑,照亮后辈们的未来。
以上种种送灯的行为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注重轮回、生生不息、寄于美好的愿望,含蓄的表达中充满着浓郁的亲情、人情、族情和乡情。以灯彩为象征,在生死轮回中,完成了生命的传递和精神的继承。便一直在延续,人们繁衍生息的诉求也一直随着纸花灯的发展得以传承。从出生到逝世,关中民俗中的灯彩活动,像似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亲人一盏盏纸花灯的祝福与陪伴下度过的,是早已铸刻在关中人骨子里的“风习和讲究”,展现出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伦美景。
二、认识与教化民俗艺术的产生,是群体性的生活艺术,对于群体的情感倾向和心理活动方面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关中灯彩文化也会对民众起到认识与教化的作用。纸花灯是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人们用它来作为庆贺与祝福的手段,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时对节令农事的把握也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纸花灯的作用除了能渲染节日气氛,同时也寄托着人们有关纳吉迎祥、祝丰祈稔的美好心愿。传统的元宵节,起源于古代民众祭星的日子,从古代就有民众用花灯来祈祷祝福的民俗习惯。灯彩作为星辰的象征,与农事紧密相联,成为劝农重时的符号,发挥着认识时令的功能作用。
关中户县的七巧龙门灯之戏,在每年的“二月二”春耕节之时举办。当地人通过耍灯来祈求一年的顺风顺水、农田丰收,因为“龙”被作为古代神话中能行云降雨的神兽,所以希望通过耍“纸灯龙”的方式,来进行祈求仪式与丰收累累的联想。人们通过耍龙门灯的手段对春耕也更加重视,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劝诫人们要时刻勤勉这样才有新一年富足的美好生活。
在传统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关中人通常会在自家门前挂上一对红色罐罐纸灯笼,也有的人会在大门旁边立上一个高高的竹竿挂灯,挂一盏纸花灯有“吉星高照”的寓意;倘若挂上三盏灯就有着“三星在户”的吉祥寓意,是当地人们寄托着吉祥与期盼的重要手段。元宵节的灯火还也被用作占岁的卜戏存在,据嘉庆《萧县志》载:“上元夜燃灯,遍散门堂、户牖,视灯结花何似,以兆此年丰收何物。”这种把纸花灯与生产的农作物进行了神秘的联系,实际上经后人解析,这是对岁时节日与农事生产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加以认识和把握的努力。
关中灯彩的教化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便慢慢潜移默化着;送孩子的金蟾灯就是寓意着希望孩子能学业有成,所以送灯也就在一直勉励孩童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很多孩童受到祝福,从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希望能如愿以偿不负众望。孝顺父母、不忘祖辈,也是传统中国人骨子里不能忘却的道德修养,在祭奠先辈时“送灯”就是不忘前人的教化与栽培,来感恩自己今时今日的境遇是受了父母之恩也是受到了祖先的庇佑。
三、 游戏与娱乐民间游戏娱乐的产生之初,目的是为了调节民众的身心、为了平日的消遣、使大家在游戏娱乐中获得开心等等,所以拥有这些特性的活动有益身心。民间游戏的特点从随机的简单游戏,到需要技艺精巧、运用脑力的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来看,随意性强并依托于许多传统节日庆贺。游戏与娱乐活动,能使民众在辛勤劳动后得以休息,更加有利于人体个性系统的发展,以及心理情绪上的慰藉,开发民众的创造力,从而提升民众的道德责任感。
关中灯彩文化中,处处存在丰富的民间游戏娱乐活动,在当地民众娱乐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包含游戏娱乐性的民俗事,带着民众的共同的诉求,又有自身的独特的魅力。民俗活动的游戏与娱乐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关中游戏最早在民众之间的产生,可能要追溯到一些具有宗教与劳动场合的活动中,游戏的产生起初并非是为了娱乐本身而产生的。
以关中灯彩文化的产生来讲,起初人们是为了方便照明从火的出现到燃豆灯的使用,再到后来金属灯座出现到纸花灯笼的发明。从原始的生活照明需求,再到如今的节日庆贺的工艺品以及密不可分的游花灯、猜灯谜灯等等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常常被人们作为一种调剂社会生活的需求,承载在它身上的娱乐意义就油然而生了,使民众快乐有益身心是首要任务。娱乐性也是游戏出现时的必要前提之一。
灯彩文化中游戏与娱乐功能中,一定要提到的就是对于孩童成长有着“寓教于乐”的重要原则,民间游戏对于孩童的智能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孩童猜灯谜为例,在猜想的过程中大脑自由展开思考、迸发超强的想象能力;有益于人心性的启发,唤醒潜在的脑动力;对于成语谚语的积累也是有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着推动的作用;典型的灯谜有:会意、形叠,还有的具有迷格来改造谜底,灯谜的内容多种多样,有仁义礼教、奇闻异事、文化常识、名著典籍等等;猜灯谜的方法也有:字形分析、字义分析、特殊分析等等样式,民众运用这些猜题方法就能会方便,对灯谜的猜解也变得更加容易。
孩童们在猜灯谜的过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接触频繁,会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特别是对于正在发育成长的孩童来讲思维逻辑能力也得到好的锻炼。以孩童在元宵节的游灯为例,舅舅送给孩子花灯后孩子们便提着走街串巷,在一步步奔跑与嬉闹中传递着幸福。在相互追逐玩耍中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身体素质也提高了更加能茁壮成长,也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游花灯通过体能上的锻炼,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有效的途径。
总的来讲,关中灯彩民俗文化中的游戏与娱乐,对于民众有着人格上的塑造。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了民众要面对困难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要面对难题迎面处理,从中获得乐趣。面对游戏的态度树立了要秉承公平公正,健康的游戏对于人格塑造有着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于规则的尊重培养了诚实的品性。在游花灯等行为中加强了群体的合作意识,集体性的重要体现出来,要乐于与他人一同分享一起游玩才更加愉快。集体意识的培养格外重要,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与方法也在玩闹中慢慢锻炼。民俗文化中的游戏与娱乐的功能,不仅仅是心灵上的慰藉与宣泄更是精神上的培养与塑造。
关中灯彩是凝聚亲情的纽带、维系家族关系的桥梁,更是人们传达关爱的一种手段;承载的认识教化作用也是意义非凡,不但是庆贺与祝福的手段也起着认识农令的作用,从古至今都功不可没。“灯与丁”之间的联系颇深,不仅是小到个人发展,还是聚集天地人为一体的极美学造诣,都是文化与人丁之间的融会与互相赋予。
将满满的祝福与未来期待,通过借花灯这个手工艺品的物态进行表达,其中蕴含的悠久历史是民众期待与乡土文化的巧妙融合。同时,纸花灯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生生美学”的集中典范,对于人丁相关生命的美好意义贯穿始终,成为关中人血脉里的风俗,特别是对生命有着极高的崇拜与敬仰。灯彩文化中的游戏与娱乐性质,更是使得民众在身心健康上得以促进,同时也塑造了关中人的人格魅力。关中灯彩中蕴藏的民俗功能对于民众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民众的一言一行,鞭策着当地人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