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到一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以身殉道的人物?
在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脑海里其实浮现出不少人,有很多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人。但是写多了古代史里宏大叙事里的人物,总觉得缺点什么,有时候会觉得他们离我们很遥远。他们成王败寇,他们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古代史里的很多普通人,对于他们的记录,很显然,篇幅是明显不够的。这些普通人,在王侯将相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这个问题,我就用元末历史上的一场著名的战役,洪都之战,那场战役里的一个小人物,来回答。这个人,张子明,用他的生命,来殉了他认为值得的道。
1363年四月,信心满满的陈友谅围攻洪都。史上惨烈的洪都之战就这样揭开了帷幕。
陈友谅为什么围攻洪都?此时的洪都,正处在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内,但是洪都守军实力不那么强大。
时间回到1363年三月,朱元璋率领徐达、常遇春等人进攻安丰。此时的安丰,是张士诚的大将吕珍杀了刘福通,然后占据了安丰。双方在安丰的交战非常激烈,最后朱元璋的队伍取得了胜利。
根据《明史》的记载,后来朱元璋和刘基说,其实他不应该率兵攻打安丰,因为如果陈友谅选择的是攻打南京,那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大势已去了。然而,陈友谅选择的是攻打洪都。这就好像是命运的安排。
对于攻打洪都,陈友谅是很有信心的。
朱元璋的守军大将,都督朱文正,这位日后名扬天下的守将,是这么安排的,“参政邓愈守抚州门,元帅赵德胜等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指挥薛显等守章江、新城二门,元帅牛海龙等守琉璃、澹台二门”。
朱文正居中节制诸军,他带领两千精锐,这支队伍就像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负责关键时候支援撑不住的守军。
战争非常惨烈,陈友谅的队伍攻打抚州门,艰难地打开了城墙三十多丈的口子,但是他们并没有顺利进城,守军大将邓愈以火铳击退了陈友谅的队伍,然后带领队伍竖起木栅栏。
陈友谅的队伍也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双方争夺木栅栏。朱文正率领队伍拼死战斗,一边战斗,一边修城墙,一整夜的时间,把城墙又修好了,这堪称奇迹。
在这场战斗中,多人战死。但是不管怎么说,洪都守军还在坚守。
后来,陈友谅的队伍又去攻打新城门,这次薛显出其不意,率领精锐开门击退了陈友谅的队伍。
就这样,双方的交战,完全超出了陈友谅的想象。
陈友谅本来认为是可以速战速决,结果久攻不下,这时候着急的,不仅仅是陈友谅,还有朱文正。因为这时候,洪都已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洪都变成了孤城,如果继续被围攻,那洪都守军早晚有弹尽粮绝的那天。
关键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有些人生来,就好像肩负着某种使命。
一个叫张子明的人,做出的决定,影响了这场战役的走向。
张子明,他是一个小小的千户,和历史上的那些名将相比,他显得渺小,但是当他选择站出来给朱元璋传递消息的时候,他的勇敢,不比历史上的名将逊色。
他当然也知道,这一去,最大的可能就是再也回不来。但是,他认为值得。他需要把洪都的情况,报告给朱元璋,给洪都的守军,带来援兵。
张子明为了安全,找来一条小渔船,夜里偷偷出城,他是夜里赶路,白天休息,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加倍小心,半个月后,他终于到了南京。
一个小小的洪都守军的千户,机缘巧合,就这么见到了朱元璋。
他详细地把洪都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这时候的朱元璋,其实就是在权衡利弊,究竟救不救洪都。
朱元璋问张子明,陈友谅的队伍气势如何?
张子明的回答是,虽然陈友谅的队伍气势很盛,但是他们在战斗中,已经死了不少人,而且现在江水日益枯竭,陈友谅的巨船的优势,就很难充分发挥。并且,陈友谅的队伍,其实也是已经粮食匮乏了。如果救援及时,完全可以击败陈友谅。
后来朱元璋告诉张子明,让他回去告诉朱文正,再坚守一个月,朱元璋的援兵就会到,不必过于担忧。
从张子明和朱元璋的对话里,能看出来,张子明的情商不低,他的回复,虽然报备了洪都守军的艰难,但是同时也给了朱元璋希望,让朱元璋相信,只要出兵,就有很大的可能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洪都守军来说,最怕的是,朱元璋放弃他们,不派援兵。
并且,张子明能一路躲过陈友谅的眼线,平安到达朱元璋的面前,也足可见张子明在战场上的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就怕意外。战场上,能存活下来,不仅仅需要勇敢,还需要运气。当大明王朝建立后,那些被封公封爵的将领们,也真是有那个运气,能活到享受荣华富贵的那天。
张子明就没有那个运气了。
张子明返回的路上,被陈友谅的军队抓获。陈友谅用荣华富贵诱惑他,告诉他,如果张子明能引诱洪都守军投降,他不但不会死,还会享受到荣华富贵。
在陈友谅的认知里,张子明应该会接受。因为陈友谅从一个渔家子弟,一路走上高位,就是成王败寇,不择手段。他杀害徐寿辉取而代之,因为他认为这是弱肉强食的结果。
张子明假装答应了陈友谅。到了洪都城下,张子明大声告诉洪都守军,救援的队伍很快就会到了,你们只管坚守。
陈友谅大怒,于是杀了张子明。
当张子明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再也没有活命的机会了,但是他认为值得,所以他才会这样选择。
后来,洪都守军等到了朱元璋的援兵,被围85天后,洪都解围。再后来,陈友谅和朱元璋的两方队伍,在鄱阳湖上战斗。这是他们双方最后的决战。
结果是,信心满满的陈友谅,被一支不知道谁射出的箭击中,死在了鄱阳湖上。元末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元璋距离一统天下,更近了一步。
但是这些,其实和张子明,关系都不是那么大了,因为张子明早就死了,虽然后来朱元璋还特地追封张子明为忠节侯,配享洪都功臣庙,但是死了的人,是没法享受荣华富贵的。
对于这些在元末征战的人,无论是跟随朱元璋,还是跟随陈友谅,或者跟随张士诚,都是为了活下去,如果有幸跟随的人夺得了天下,能享受到荣华富贵,那需要挺大的运气。
我写的这个故事,之所以用了张子明这样的小人物,在关键战役中,不惜用生命为代价,为其他人赢得活下去的机会,是因为小人物,离我们更近。我们更能理解,他的选择。
这就是小人物内心的坚守,张子明认为这个选择值得,于是他以身殉了他的道。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