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宋歌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ID | HQingXiaoFei
“累了,饿了,记得喝东鹏特饮。”伴随着这条洗脑式广告语,东鹏特饮正替代红牛成为新一代“打工人续命水”。
东鹏特饮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9个月,公司营收为125.58亿元,同比增长45.34%;净利为27.07亿元,同比增长63.53%;扣非后净利为26.63亿元,同比增长77.3%。报告期内,其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收入为105亿元,占比超83.86%,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品。
在业绩利好的推动下,东鹏饮料股价也是一路狂飙,最近总市值已经超千亿。不过,东鹏特饮因为第二曲线一直“发育迟缓”,外界也诟病其患上“大单品依赖症”。同时,股东对其信心也不足,减持现象频发。
随着“健康控糖”的生活方式日渐成为新时尚,市场还会给“糖分刺客”的东鹏饮料留下多少时间?

取代红牛,却被困于大单品中
在能量饮料市场,红牛曾是行业内绝对的一哥,东鹏饮料从出生之时,便处于巨人之下,但却从没有停止过追赶的步伐。
行业迭代中,从来都是学者死,似者生。东鹏饮料是深圳老字号饮料生产企业,此前曾因经营不善,一度濒临倒闭边缘。
在红牛进入中国后,东鹏特饮作为其代工厂积累了不少行业经验。之后,东鹏特饮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模仿红牛也推出了功能性饮料,但并非完全抄袭,而是在包装、价格、营销、消费人群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2016年时,红牛深陷商标权纷争中,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东鹏特饮趁机后来者居上,一跃成为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龙头,销量占比提升至43%,而红牛的销量在能量饮料的占比则滑到了市场第二。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东鹏特饮一直都是摸着红牛过河,但其实与红牛定位白领群体不同,东鹏特饮主攻货车司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
东鹏特饮口感和红牛差不多,但价格只有其一半,对于这群追求高性价比的蓝领群体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红牛落寞,东鹏特饮挣得盆满钵满。
东鹏饮料2023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2.63亿元,同比增长32.42%;净利润20.40亿元,同比增长41.60%;扣非归母净利润18.70亿元,同比增长38.30%。
此外,据尼尔森IQ报告显示,2023年时,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东鹏特饮销量占比为43.02%,与上年相比提升6.3个点,连续第三年稳居市场第一;销售额占比为30.94%,同比提升4.32个百分点,处于市场第二的位置。
不过,虽然东鹏特饮业绩一路高唱凯歌,却也被外界质疑患上“大单品依赖症”。
光从营收结构来看,东鹏特饮的主要产品可以分为东鹏特饮和其他饮料两大类。其中,东鹏特饮属于核心单品,光2023年就实现营收103.3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91.87%。
此前,为了降低对东鹏特饮的依赖,其实公司已经在积极推动产品多元化。在东鹏饮料集团2023年度总结大会上,董事长林木勤表示,“未来三年,东鹏特饮将全面实施1+6多品类战略,必须培育发展出第二增长曲线,我们不能有躺平的心态。”
不过,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东鹏特饮“其他饮料”实现营收9.14亿元,占比为8.13%。尽管这一比例相较于2022年的3.76%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其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背刺”打工人,糖分严重超标
其实,在红牛维他命败诉后,明确“红牛系列商标”归泰国天丝集团所有,对于以东鹏为首的国产能量饮料行业,理应前途光明,甚至可以躺着数钱。
但东鹏特饮如此着急寻找第二曲线,也与其深陷“糖分刺客”风波密不可分。
作为“打工神水”,东鹏特饮不但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而且香甜口感也备受欢迎。
然而,近期东鹏特饮因含糖量过高,可能诱发高尿酸问题的报道,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24年8月,《消费者报道》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12种功能饮料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这些饮料涵盖了红牛、东鹏、力保健、旺旺等多个知名品牌,检测内容主要包括评估其抗疲劳效果、糖分含量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以此综合衡量产品的性能与品质。
出乎意料的是,检测结果显示,东鹏特饮在含糖量方面远远不及格。具体来说,每100mL东鹏特饮中含有13.3g糖,这一数值不仅远高于中国香港卫生署所界定的“高糖”饮料标准(即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而且如果按照东鹏特饮的常规售卖规格(500mL)来计算,一瓶就含有高达66.5g的糖,这大约相当于14.6块方糖的量。在参与测试的12款功能饮料中,东鹏特饮的总糖含量是最高的。
对于含糖量的测试结果,东鹏饮料官方回应称,“配方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已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价和批准,同时,我司产品中有建议每日一瓶的标签”。
但事实上,即便消费者每天只喝一瓶东鹏特饮,糖分其实也已经严重超标。而且不少消费者每天都会喝两三瓶的东鹏特饮,甚至不少人称要是有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
此外,还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喝了几个月东鹏特饮,在体检时查出尿酸高于正常区间值,引发痛风。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不少网友在相关讨论中均分享了自己经历,有人提到“跑外卖时一天要喝三四瓶东鹏特饮,结果现在患上了尿毒症”,还有人表示“每天喝一两瓶东鹏特饮后,检查发现尿酸偏高”。
虽然没有数据直接表明这些网友患病是东鹏特饮导致的,但其糖分含量过高,影响人体健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应当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2019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irculation》研究数据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随着低糖健康理念的不断传播,面对糖分含量超标的东鹏特饮,消费者势必会更加谨慎选择。

豪气分红,依旧难留住股东的心
东鹏特饮不光在打工人心中口碑下滑,也难以留住股东的心。
12月25日,据媒体报道,东鹏特饮发布公告称,2024年7月25日至2024年9月24日期间,公司第二大股东天津君正投资合计减持公司股份436.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911%。
而在本次权益变动后,君正投资持有东鹏饮料的股份比例从5%减少至3.9089%。
自从东鹏特饮2022年5月股份解禁以来,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其实已经5次发布减持计划。
据iFinD数据显示,东鹏特饮分别在2022年9月、2023年1月以及2024年1月分别宣布减持计划,并在此期间实际减持股份分别为141.14万股、375.48万股和1083.41万股。这些减持对应的金额分别为2.5亿元、6.79亿元和18.96亿元。而到了今年10月,东鹏特饮再次减持了605万股,此次减持的金额大约为13.26亿元。
算下来,不到3年时间里,君正已通过减持从东鹏饮料“提款”近42亿元。
除了君正投资之外,东鹏饮料的高管也在减持。2023年12月,东鹏饮料公告显示,13位股东及董监高合计减持公司股份743.9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约为2%,套现近14亿元。当中的减持者涵盖了除总裁以外的所有高管。
其实,东鹏特饮给股东的分红并不低,堪称大手笔。
上市3年以来,东鹏饮料慷慨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分红,累计分配的现金总额超过了40亿元。
东鹏特饮虽然分红大方,但在研发上却非常吝啬,恐会埋下隐患。
财报数据,2023年全年,东鹏饮料研发费用为5439.07万元,仅占营业总成本的0.48%。研发费用率非但没有提升,反而逐年下降。
从2019年到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0.28亿元、0.36亿元、0.43亿元、0.43亿元,仅占总营收的0.67%、0.72%、0.61%和0.51%。
通过数据足以看出,东鹏特饮研发费用投入并不高,甚至还不如元气森林等新兴品牌。
元气森林生产中心总经理李炳前曾于2021年10月透露,截至当年9月,元气森林研发成本同比增加350%,在过去的12个月里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短至5.5个月。
研发投入不够,也这样导致了东鹏饮料产品创新能力弱,甚至影响到其多元化战略的推进。
毕竟,如今的饮料市场竞争激烈,椰汁、电解质水、无糖茶、咖啡等细分赛道玩家众多,新品层出不穷。而东鹏饮料在新品研发和推广方面能力不足,自然难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此外,东鹏饮料在现金流方面也存在较大波动。财报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东鹏饮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6.21亿元、2.34亿元、-1.8亿元和4.39亿元,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种种因素影响下,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渐渐缺乏信心,减持也成了一个频繁的动作。
结语
不可否认,东鹏特饮因大单品而成名,但也受大单品所累。
对于企业而言,过度依赖某一单一产品无疑会加剧经营风险。若市场状况发生变动或竞争态势加剧,企业的整体业绩可能会遭受显著冲击。
如果不注重创新,仅仅停留在口号上,那么资本的想象力将会变得越来越有限。当前,饮料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老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新品牌则跃跃欲试。东鹏特饮作为一款糖分超高的饮品,已经渐渐不符合当前的饮品流行趋势。
一时的业绩好固然值得庆祝,但如果不能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还固守着过去的成就,那么市场迟早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淘汰。
对于东鹏特饮来说,挣到的钱不应该只用于给股东分红,更应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否则,曾经怎么跌倒的,可能会再次摔跟头,甚至可能再也爬不起来。
<END>